《翻越雪山看世界:西藏近代留学生史话》:
为切实推进蒙藏教育的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拨出蒙藏教育专款50万元,交由教育部负责推进蒙藏教育。自此,教育部在蒙藏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下来,与清末驻藏大臣联豫关于兴办汉文学堂连篇累牍的奏折似乎形成了前后呼应之势。
学者徐百永研究发现:“在国民政府看来,教育在西藏与外界的关系中曾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如何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进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其关注的焦点。自民国初年以来,为整练军队与兴办新政,在英国人的引导和鼓动下,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前往英国、印度等地留学。西藏贵族遂开始与英人接近,英人乃利用种种笼络手段,使得‘西藏世家俗官多倾向英国’。驻藏办事处由此认为,‘英人以教育收藏官贵族附英,我岂不能再以教育再收其附我?’从此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帮助英国在西藏构建了一个亲英的贵族集团。也正是因为此,驻藏办事处将对藏未来政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尽管对藏族贵族子弟的教育开展得并不顺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改善汉、藏族长远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①
但是,国民政府西藏办学最终成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徐百永等学者研究后认为:
首先,“国民政府在西藏教育事业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随后者的节拍起舞。自民国初期西藏地方驱逐中央政府驻藏官员和机构以来,西藏地方一直对中央政府在藏势力的增长保持着较高的警觉性,对于中央政府在西藏所办教育设施也颇多疑虑。这种心理一直伴随着西藏地方当局。处于这种环境中的西藏教育事业,其发展自然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西藏地方对于国民政府的教育事业举办设置障碍,如国立拉萨小学曾多次谋求拓展学校校舍均为其拒绝,使得拉萨小学只能局限于驻藏办事处二层狭小、光线严重不足的环境中;另一方面,西藏地方‘受英人愚弄,视中央政府在藏推广教育,疑忌甚深,往往多方阻挠’①。”
其次,“从西藏教育政策来看,国民政府治藏教育政策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国民政府治藏教育政策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的方式,统一蒙藏人民的语言和意志,进而谋求建立巩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边疆教育政策中渗透着浓厚的同化色彩,自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但比之极力反对在拉萨修建英语学校,显然又是两种性质的问题。”②
鉴于此,国民政府在西藏教育方面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如国立拉萨小学在推行国语教育的同时,将藏语定为随习科,以便引导藏族学生入学,这样既推行了国语教育,又可以“应付藏方当局,引导藏生入学。”1944年,教育部也认识到了推行国语政策的弊湍,在“检讨报告”中反思,“语文不过是教育的工具,并非教育的目的”,“对国语教育之推行,实无强迫的必要”。接着,教育部1945年颁布《边疆初等教育设施办法》中改采国语、边语并行政策。③
关于民国时期的蒙藏教育,实际情况是由于西藏远离京城,西藏地方派往蒙藏学校入学的学生人数屈指可数,且以僧人为主,对西藏社会发展贡献不大。但在拉萨开设的国立小学由于经费比较充足,办出一定影响,取得一定成效,培养了不少藏汉双语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西藏和平解放事业的生力军,从国立拉萨小学的毕业生中走出的省部级干部和著名专家学者不下数十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