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国当代哲学论纲(欧洲学术丛书)
0.00     定价 ¥ 13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513776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兼任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校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人类世的哲学》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尼采四书》《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冯俊,1958年生,湖北省英山县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院院长(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部长级),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等。曾任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学术委员等。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参加过哈佛大学、悉尼大学、马赛三大等多个交流项目。研究领域涵盖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党建、高等教育管理和干部教育。发表著作《笛卡尔di一哲学研究》《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等多部,翻译和主持翻译《劳特利奇哲学史》(10卷本)、《法国哲学史》、《牛津西方哲学简史》等20余种。
  
  尚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尤其是当代法国哲学、现象学、后现代思潮。独著的专著有:《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法国哲学精神与欧洲当代社会》《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解构时间》《起源的原初复杂性——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以法国当代哲学思想为骨架,全面解析法国当代学术的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哲学、美学、宗教、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艺理论。作者在参照不同学术领域的代表性著作的基础上,试图加以贯通。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以思想性为主,而不仅是注释性的阐述。问题与人物相结合,写作语言简洁明快。与当代法国哲学的文本特点相适应,《法国当代哲学论纲(欧洲学术丛书)》并不遵循某种线性式的总体概括,而是进入微观的思想。该书适合哲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者与爱好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法国当代哲学论纲(欧洲学术丛书)》:
  《追忆》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句话就与时间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这个叙事的声音在唤醒“从前”时,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时间与场所。当我们阅读这句话时,事情好像就发生在眼前,没有一点距离感。有很多很多“从前”,无穷无尽。童年时的记忆,就是在这样半梦半醒的“从前”状态下得到的。这些回忆总是打断正常情节进展(如果这样的情形多了,就会使整个故事显得没有情节),因为它们通常是一些插叙。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由小甜点勾起的小马塞尔的回忆,一种由此及彼的超越,重新发现已经失去的事情,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因为有一种微妙的快感浸透了他的全身,莫名其妙,完全没有原因,与外界割断了连接。问题是,身上这种巨大的快活究竟来自哪里呢?它竟然与茶和甜点的味道有关,但是快乐微妙地超越了这些味道,味觉的甜和心里的甜毕竟不是一回事。快乐究竟来自哪里呢?它意味着什么呢?怎么称呼它呢?唤醒的时刻在距离上非常遥远,“就来”应答的总是不熟悉的心理状态,它以突然或非自主记忆的方式,在原始的印象之后,一下子就充满头脑。一种虚构的时间经验与非自主记忆共生,正是在这里,两种性质不同但看似相似的印象,以自发和偶然的方式叠加在一起。比如,对小甜点的体验,就像是“正在叙事的我”与“被叙述的我”之间在发端处的叠合。前面的体验总像是一个黑夜,它的大门总是关闭的。于是,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形:从叙事开始,正在讲事情的“我”同时也是一个能忆起从前事情的“我”,但是一旦叙事开始,叙述的方向却是“过去的将来”,这是贯穿《追忆》全书的最基本手法。怀旧的初衷总是变化为面向将来的愿望。正是预感,使小甜点成为陶醉的信号,接下来,就是所谓“重新发现的时间”,这像是一种半睡半醒状态下的描述、凝视、幻觉。接下来,是更长串的经验冒险链条,总是一些超前的意识。
  《追忆》第一卷描写了贡布雷的教堂,该教堂概括了这市镇的风貌。“这座建筑可以说占据了四维空间——第四维就是时间,它像一艘船扬帆在世纪的长河中航行,驶过一柱又柱,一厅又一厅,它所赢得、所超越的似乎不仅仅是多少公尺,而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它是胜利者。”①时间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超越了。不能交流的时间在距离上非常遥远,穿越了时光停留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瞬间。在沉醉的幸福时光,《追忆》通常并不点明具体时间,只是用“就在那年”“那个秋天”“这会儿”之类,从已经消失的时间中唤醒对某些事件的预感。感觉不是从前的,而是后来的。新的接触几乎是难以觉察的,因为它们完全是从前未曾有过的连接。这样的梦告诉做梦者,写点什么的机会到了,在这一刻他将成为作家。这又是心灵空静的时刻,对事情、主题、题材的注意力消失殆尽。就是说,一旦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写点什么,找一个主题,给出哲学意义之类,脑子里反而是空空如也。作家适用于神经的病态,要善于从对正常精神的失望中获得乐趣。当教堂的钟声与小甜点的滋味连接一起,两个意想不到相互碰撞,就产生了这样奇异的快活,它是普通的感觉印象所无法体会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体验生活”或者“源于生活”反而成为艺术灵感的障碍,因为那个被发现的、重现的时光不在世俗生活中,由此产生的快乐不是普通的快乐。或者说,艺术,就是从普通的印象中获得特殊的快乐,这种精神的病态是一切艺术之源。艺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高兴,就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高兴,因为高兴与不高兴都是不期而遇的。瞬间感受之后的余味或者快活的或是恶心的,有什么道理可言呢?天性!艺术不需要寻找理由,一旦它受制于某种理由,就不再是艺术了。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与理论是绝对冲突的。没有思想准备的写作状态,精神中残存留着一些忙忙乱乱的线条。这也是20世纪欧洲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至少从普鲁斯特算起,词语、色彩、线条、旋律等都不再模仿自然,而是寻找这些“表现”形式本身,在《追忆》这里,只是寻找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第一卷写道:“躲藏在教堂钟声背后的,是一些快活的句子,因为只有在让我快乐的词的形式下,那钟声才显现出来。”
  当教堂的钟声与小甜点的滋味连接一起时,两个意想不到的时间相互碰撞,就发生了时间的“使动”用法。一串或一群没有注明日子的事件相互渗透或产生新的连接,其印象都好像发生在现在。这是艺术家的精神矿脉——在模糊的记忆中精神出现的裂痕,不,是断层,是这些断层的连接,它们从贡布雷逝去的时光中“再现”(创造)了镶有让人感到眩晕光环的“天堂”,因为它让读者“看见了”本来看不见的东西,就像遭受了电击一样,有了异样的愿望,夺去人的生命。什么组成了“重新发现的时间”,就在这样的瞬间——把不同的“时间小块儿”重新拼接起来的瞬间——就像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距遥远的两个房间连接起来,以唤醒孩子般的想象力。一个地名一个姓氏,就足以承载几次这样的瞬间旅游——它们既不是想象的,也不是真实的,而是在想象与真实的空隙处,它克服与已经消失了的时间之间的距离。在那一刹那,教堂的钟声奏出了小甜点的味道,这,叫作神奇!在这样的瞬间,一切记忆都可以忘掉了。但它实在不是味道,是字,是词语的神奇!
  ……
展开
目录
总序
新版自序
引子 重读萨特
第一章 时间与叙事
第二章 空间与异托邦
第三章 美学:内容述形式
第四章 不是一种语言
第五章 显隐之道:两种艺术传统
第六章 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后现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
第八章 索绪尔与结构主义
第九章 本伍尼斯特的语言观
第十章 新小说与结构主义
第十一章 罗兰-巴特: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
第十二章 解构
第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例子
第十四章 新启蒙
第十五章 智慧的形状
跋 艺术数学或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