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幼稚园教材研究 幼稚教育新论》:
教材的目的本为充实儿童的生活,而生活的本身实包含了社会和个体。幼稚园选择教材的时候,不论是一首歌曲,一种游戏,要想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合儿童心身的要求,而使之有确当的意识和动作,就不得不先有几种标准。
第一须顾到我国现时劳动意义的重要。中国几千年来,、几乎可说完全是书本教育,到了现在,仍旧跳不出这一种窠臼。请看近一年来,什么幼稚园文字读本、社会课本、自然课本等等,书坊间出了不少的教科书;若不是幼稚园有这一种需要,哪里会有这许多供给呢!大学读书,中学读书,小学读书,连幼稚园也是读书,不知读出来有什么用?古人说:“一夫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妇不织,民有为之寒者。”现在全国的人民,都投入到读书的洪炉里,无怪乎连面米都不需自己生产,自有美利坚和苏维埃给我们送来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当入幼稚园的儿童就应该叫他们做工做农去;儿童这样弱小,他们哪里会做这些事,但关于农工劳动的意识和兴趣,不得不在幼稚园中开始培植。福禄培尔说:“幼儿模仿什么,知道了什么……让他表演种田人、磨坊人、面包司务的动作,他的眼睛才认识这些工作的意义。”我们只要多介绍这些劳动界各种的动作,使其时时有模仿表演的机会,当其手舞足蹈兴味淋漓的时候,不知不觉已入于物我俱忘的境界,自觉得这些生活有味了。更从手工来说,许多贴纸手工、排箸手工是没有用的,除非做成的结果可以应用,才可说劳动是生产最可宝贵的力量,否则,和用拳击山一样地无谓。我所说做成的结果可以应用,也并不是指供给成人们的应用,和实用主义一样的说法。我愿意儿童自己做出东西来,能给他们自己应用,而且含有大人一样的生产意味;至于做出来的好和坏,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第二须注意儿童团体生活的重要。进幼稚园年龄的儿童,已有许多儿童心理学家证明其已有社交性,不过这种社交的范围太狭,然谓其没有这种团体性当然是不可能的。我在上章讨论社会生活的一段,已经说过个人主义不合于现在的社会,那末,当儿童社交性既经发现的时期,还不应竭力介绍这些材料吗?儿童当未入幼稚园的时期,游戏大半出于感觉的需要,结果只要做到个人感觉满足了为止,原没有.再进一步的希求,所以教材的设备也只要以个人为中心。但到了现在,许多生活上重要经验,不论在技术、知识和道德,都因为有了团体的机会才始发生,所以对于教材的选择,就应该另换上一副眼光了。从前有许多的教材,在表面上似乎是团体的动作,但一经分析,其出发点完全站在个人的利益上,算不得真正的团体生活。比如争坐,许多小孩子听着琴声争椅子坐,椅子总比人数少一个数,因之每次总有一个孩子因争不到座位离开群众去了,这不能算是团体动作。每个人都为每个人的自己,人数虽多,只可说是许多个个人,实不配说是有组织的一个团体。一个团体的坚固与不坚固,全看一个团体有没有公共的目标,和彼此有没有相互的组织和关系。现成的游戏教材中,如“农夫舞”和“庄稼人在田”(见《儿童喜乐歌》55面),前一个含有公共的目标,后一个含有相互的关系,才是较适当的团体教材。至于用海尔氏大积木开铺子,自然是有组织的分工合作的活动,就是故事中小猪过桥(见商务《图画故事》)也未始不含有团体中相互的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