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规划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体化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确立依据,实现宏观上把握总体布局;成都市在发展规划方面先后进行了“试验区专题规划城乡统筹”、“中长期规划强化城乡统筹”和“十二五规划强化城乡统筹”三大主体工作,依据“全域成都,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系统规划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
2.教育经费一体化:经费投入一体化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保障,实现经费支撑保障体系;成都市在教育经费方面对教育财政拨款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确立了“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两大主体工作,按照“以市为主、分级承担,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经费分担原则,以“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为发展思路,推动财政投入向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弥补农村教育经费“短板”,推进城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陕速增长。
3.办学条件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夯实基础,实现硬件先行;成都市在学校建设方面重点解决城乡中小学硬件设施的不足,通过“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和配置标准”、“统筹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和“全面改善学校技术装备条件”三个方面的主体工作,在“统一规划,集中整合;突出重点,均衡发展;应用主导,全面推进”的原则下,集中完善了城乡办学的硬件条件,大大提高了城乡学校校舍条件、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4.教师队伍一体化:师资配置一体化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充实内容,实现软硬件并举;成都市在师资建设方面重点解决城乡中小学软件资源的不足,通过确立“深化教师配置‘市域统筹’制度”、“完善干部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完善干部教师培训‘倾斜农村’制度”和“完善教师待遇‘一体管理’制度”等几项主体工作,完善了“交流共享”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很好地提升了农村教育管理和教学的水平。
5.教育质量一体化:教育质量一体化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突出核心,拓宽优质教育的覆盖面;成都市在教育质量的控制方面,确立了“推进名校城乡共享”、“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和“强化软件资源推广”三大主体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组建名校集团,推进名校城乡共享,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指导的扶持力度,进而实现城乡共同教研科研、共同培训、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6.评估标准一体化:评估标准一体化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明确方向,实现监督、评估,反馈修正提高体系。成都市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工作中,以监测体系为杠杆,以监督配置为保障,确立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促进县域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三大主体工作,研究制订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度、城乡教育均衡度、教育公平度等指标体系,借助教育监测公布制度逐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依法管理、社会中介组织评估监督、民办学校依法办学的新格局。
在“六个一体化”系统模型中,发展规划一体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理论分析,统领全局,起着先导作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一体化是承接“从理论到实践”之“理论分析”的第二步——实践探索,是该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评估标准一体化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制度设计,使得成都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能够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模式,是确保“六个一体化”的反馈;教育质量一体化则是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核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