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作者主要作品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语镜子》,2013
《双城记》,2013
《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
《沙葬》,2011
《神似祖先》,2009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
《抵抗通吃》,2007
《知识分子研究》,2004
《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
《被动吸烟者说》,2004
《城市社会学》,2002
《信任论》,2001
《忘却的纪念》,1998
《世界杯断想》,1998
《游戏人生》,1997
《走出囚徒困境》,1995
《代价论》,1995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展开
——陈丹青
也夫对中国教育的积弊与癌变的批判一剑封喉,令人有掩卷拍案之痛。作为行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强烈的情感动力、深刻的认知追求、睿智的情理论辩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是也夫最可贵的个人特色,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体现出来。
——李公明
这本书取名“科场现形记”,盖因当今中国,虽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中国大学生已多如牛毛,可高考思维还是科举思维,而围绕“科举”,高考以及教育全异化为应试、竞技,教育走到完善人、发展人的反面。
——熊丙奇
社会学手术刀对教育病的一组切片剖析,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知人所皆知,见人所未见,首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此高手也!
——杨东平
社会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样,最重要的是“材料”。没有“材料”的宏论,只是空中楼阁。《科场现形记》的作者们,确切说是调查者们,以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对中国教育现状做了一次“抽样调查”。一篇篇调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张张“切片”。
——雷颐
“现形”,指的是表面光鲜事物,轻轻一拨,便现出原形。盖因“现形”事物,没有价值根基,违背自然之理,虽得逞一时,终禁不住深究。若此事物关乎未来国族命运,其得逞一时之代价,无法不让先觉者奋臂一呼,试图唤醒民众和肉食者。对也夫教授的努力,投以敬仰,但并不乐观。教育领域之形早现了,上下仍捧着皇帝新衣剧目自娱自乐。悲夫!
——刘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