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员子女适应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1263
  • 作      者:
    黄爱玲等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薪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是人的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来大量的适龄儿童教育问题。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尽快适应城市学校教育环境,不光是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更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员子女适应性研究》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调查访谈,并且与心理学专家、中小学的一线任课教师进行讨论,分析考察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特点及其内部结构,初步确定其结构维度,编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问卷,分别对两个问卷实施两次以上试测(初测和再测),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对正式问卷的信度、效度指标进行心理测量学标准的考察;考察获得良好指标后,再对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与其他诸多心理学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全面把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状况和内在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型城镇化:流动人员子女适应性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启示
  为了深入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我们课题组成员检索了从1994-2010年中国期刊网共收录的关于流动儿童的220篇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对这些文献梳理、概括后获得以下启示:
  一、以往研究的主要特色及不足
  1.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实证研究为主,质性研究辅之。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个案访谈法、心理测验法、文献分析法等等。心理学科多以实证的定量分析研究为主,主要侧重于对其人口学变量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适应水平的探讨;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的研究多以一般性的调查分析、思辨讨论、理论探索并且提出对策的质性研究为主。现在尚缺乏从典型性个案、群体或学校组织层面做的质性的、两种方法结合的深入研究。
  2.在研究手段上,以横断面的调查分析性研究为主,纵向性的干预研究匮乏。已有大量文献报告均侧重调查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缺少具体实际操作性、指导性、干预性的研究,尤其是纵向的、长期追踪性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干预性的、并取得明显教育效果的教育实验研究。
  3.在研究工具上,主要是采用以国外问卷或量表为参考借鉴,自己本土化修订编制为主,测量工具的维度结构不统一。关于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由于国内外不同学派学者对适应性概念及内涵的诠释不同,理解不一致,操作性定义的侧重点也不同,观点迥异,测量工具在维度划分的标准上也不同,难以统一,也比较乱。目前学界各研究者使用的测量工具各具特色,测量工具的维度结构不一致。
  4.在研究水平上,以宏观层面研究为主,以个案微观层面研究为辅。已有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对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或城市生活适应性水平进行调查分析,而专门针对学生个案的内心层面、复杂心理活动变化的追踪研究却鲜少。因此,只能是从普适性的层面简单地提出一些提高学生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的策略,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提出具体的、可操作化的改善策略、操作性的指导方法。
  5.在研究对象上,以中学生为主,小学生次之,学前阶段、婴幼儿最少。大量的研究文献及成果报告,关于流动儿童适应性研究的被试是以中学生(以初中学生为主)居多,小学生次之,学前阶段、婴幼儿很少。这也反映流动儿童学前阶段被试很分散,随父母流动后的入园率不是很普及,引起学者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亟待改变。
  6.在理论建构上,各种适应性理论流派观点迥异,缺乏系统性理论建构和多学科、综合的整体观。关于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内涵、实质、动力机制及教育对策,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各自不同,各学科之间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都相对独立,观点迥异,学科壁垒明显,研究手段独特,但是缺乏多学科角度、综合的整体观。
  二、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通过检索、梳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应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上,侧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在研究视野上,强调系统观。鉴于各学者对适应性概念内涵及结构维度界定的差异较大,我们需要重新对流动儿童适应性概念和结构作新的诠释和划分,试图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理论体系,探索他们适应性的内在机制,分析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设计流动儿童适应性的系统性权变结构模型,凸显系统性权变的指导原则,强调系统观。
  2,在研究特色上,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以往众多研究成果,在研究选题方面各具特色,从流动儿童适应性的表面现象,逐步转到深层内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选题内容上,需要研究的问题众多,我们需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选取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变量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以小学生、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适应性作为突破点,以选取几所小学、初中学校为实验合作学校作为平台,抽取大样本的流动儿童被试,以流动儿童教育教学的一般性调查分析研究为面,实行点面结合研究,突出重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对策,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涉及本书的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启示

第三章 流动儿童适应性的理论构建、表征及系统性结构
第一节 流动儿童适应性的理论构建
第二节 流动儿童适应性的表征及系统性结构
第三节 城市生活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问卷的编制
第二节 流动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生活适应性的关系
第三节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第四节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与疏离感的关系
第五节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与疏离感的关系
第六节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弹性与自尊、个体歧视知觉的关系
第七节 提高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的教育对策

第五章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卷的编制
第二节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第三节 小学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
第四节 初中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五节 流动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第六节 提高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对策

第六章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对策
第一节 小学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及特征
第二节 提高小学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教学管理对策
第三节 初中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第四节 提高初中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及管理对策

第七章 流动儿童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与管理对策
第一节 流动儿童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流动儿童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第三节 流动儿童的教育教学措施与管理对策

第八章 提高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促进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内容
第二节 提高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学校文化建设措施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后记

附录一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访谈提纲)
附录二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卷
附录三 流动儿童一般状况问卷
附录四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问卷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