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与发展:关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exploring on China's communication capacity-building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09531
  • 作      者:
    段鹏,王永滨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的可靠保障;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科学把握应对方法的科学抉择;是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核心要素,也是应对全球传播格局变革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国传媒大学举全校之力,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媒介发展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媒介音视频重点实验室、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融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国家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等单位;汇聚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行业优势、科研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播能力建设。
  参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的协同高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以及相关媒体、研究机构、企业单位在教育资源、行业资源、科研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在国内均居领先地位。中国传媒大学与他们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他们为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并形成了良好合作的长效机制。
  本届研讨会以“创新与发展:中国传播体系变迁、政策调整及人才培养”作为主题,将围绕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需求,分享建设经验,探讨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水平的路径。
  《创新与发展:关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具体议题涉及国家传播制度变迁与政策调整、国家传播主体传播力提升与测评、数字媒体与媒介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与未来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生态与舆论引导、重要地区与热点问题传播对策、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与大数据应用、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战略、国家传播技术支撑、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与发展:关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实力
  一传播力建设的四个关键点柳斌杰
  提升国家传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趋势,这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因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思想智慧,思想智慧造就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今天人们可以借助这些技术,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信息传送到五洲四海,也可以把自己的文字、声音、图像展示到各种媒介。新闻的国界打破了,文化的交流扩大了,瞬息万变的世界不断更新人们的关注点、兴奋点。人们愈来愈感受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穿透力。例如新近发生的“昆明恐怖暴力”、“乌克兰变局”和“马航客机失联”,通过全球化媒体和“社交网站”的头条,持续不断地把信息送到了千家万户,使全世界几十亿人、国际组织、各个国家的政府、政党、政治团体,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上。这不仅是政治家、外交家你争我夺、明攻暗防的事情,也是相关的社会大众命运相连、生死攸关的揪心事。中国城市暴力恐怖谣言、克里米亚引起的国际争端、“马航失联”使民众对航空安全的担心骤升,都证明信息传播触动了全球老百姓。
  我这里不去讲这些新闻事件的国家政治层面的问题,单就传播方面来看,三件事情所表现出的“政治导向”、“利益导向”、“谣言导向”,既发人深省,也提出挑战,确实考验我们中国的传播能力。这就是说,传播力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问题。
  那么,传播力建设关键抓什么?也就是说怎么做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空喊口号。我认为要从四个关键点人手。第一个关键点:造就优秀人才
  从传播的结果看,传播力表现出来的是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是可以量化的。而这三个力量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定力、活力、实力、能力。定力就是灵魂,国家、媒体、从业者的理想信念、传播价值判断和文化追求。活力就是传播主体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资源配置和传播流程等环节中,有充满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使每个人都是创造性的工作者。实力就是以人力团队为核心,能够担当国家对内对外传播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能力就是在适应需求、应对挑战中取得最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和办法。这些能力的本质,都是人的智慧和能力。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信息传播的每个环节都有人的思想融合、都有人的创造因子加入进去。技术和平台当然是传播的硬件,但如果没有高品位、有创意的内容搭载,也都没有价值,人们需要的是信息内容,更何况技术和平台也是人造的、人使用的。所以,传播力建设必须把造就高素质人才放在首位,有了人才一切能力都会上去。
  培养人才应当开放式、立体化进行,用科学思维构建人才级次、结构体系。
  (一)用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使国民教育体系在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上发挥基础作用。调整充实新闻、传播类高等教育院校,统一谋划招生、考试、教学、培养、就业配套的政策基础,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造就一大批初级合格人才。
  (二)发挥在职继续教育的作用,整体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我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新闻传播的媒体、互联网、移动信息传播人员已经超过1000万人,他们大多热爱新闻传播事业,有志于传播领域的工作。这些人主体是好的,也是当前支撑我国新闻传播的主力。但其中相当一些人,德、能、才、学方面存在着差异和缺陷,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与此有关。要有国家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回炉再造”,强优势、补短板、上水平。有德无能的重在能力,有才无德的重在政治品德,有能无学的重在知识基础,使他们有信念、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能应急、能经营、能管理,担当我国传播力建设的具体任务。
  (三)建立国家高级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通过科学程序推出新闻、传播的大师大家。诸如国际通行的终身教授、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评论家、首席主持人、首席策划师等,都应该推广实行。文艺、体育有明星,新闻、传播也应“造星”,使他们在国内国际传播中发挥特别效应,具有真正的影响力。
  (四)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造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产、学、研各界,分散着许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由于劳动人事制度所限和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存在,未能进入传播行业,但“串红”的也不少。我们要通过改革,打破旧体制,引入竞争,从中快速发现有潜力的人才,壮大队伍。
  要树立一种新的人才观,金钱、大楼、技术要有,机构、平台、政策也要有,但那都是死的条件,真正活的传播力是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的人。从这里出发,传播力才能真正提高。第二个关键:深化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这对新闻传播行业来说,也是完全适合的。
  因为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当代中国唯一的出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搞传媒工作的人往往思想不解放,条条框框比较多,所以造成这方面的改革停滞不前,有时候还进一步退两步。
  目前,应当警醒,要真听真信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传媒体制改革,提高我国传播业的活力,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现实力量解放出来。
  (一)深化管理体制变革,理顺党政领导机关和媒体的关系,真正实现管办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传播内容与生产经营分开。改进党对媒体的领导,政府依法行政,作为法人实体的传媒单位,或建立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或建立公开的理事会管理制度,独立决策、自主经营,造就独立运行的传播主体。减少管理层次,落实各自责任,充分释放活力。
  ……
展开
目录
序战略·智库·协同·创新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词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实力
——传播力建设的四个关键点
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与文化自觉漫谈
导向为魂,内容为王
——中国传播能力建设思考
观察与思考:影视政策制定对中国影视业发展的影响
加强我国传播能力建设的几点意见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促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推进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大数据视角
关于媒介转型的五个论点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思维的重新审视
当前电视城乡传播格局与社会转型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传播战略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及其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大型国有企业形象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某国有企业为例
电视主流媒体承载重大时政报道的新思维
——基于CCTV两会、党代会“走基层”典型报道的分析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微博传播风险
P2P技术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网络大数据反挖掘
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融合初探
互联网微视频传播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新疆广播电视传播能力建设
舆论场“偏激共振”的成因分析与消除策略
网络新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
协同·创新·坚持
——从中国记协角度谈中国传播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路径
数字时代影视教育的新一轮“自定义”
关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与思考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