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播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372680
  • 作      者:
    宫承波,管璘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宫承波(1966~),男,山东省章丘市人。2000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赴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参加学术访问与交流。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媒体创意专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有专著《媒体创意导论》、《传播学纲要》,另有合著《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等,发表论文、评论40余篇。
  
  管磷(1974~),女,先后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语言教育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曾先后在北京洪恩教育集团、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部、北京方特思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从事英语实务工作,后转向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讲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创意专业英语》课的外聘主讲教师。有参著《新媒体概论》、《数字时代的英语教学》,主持或参与制作的外语图书和音像有《随心所欲说英语》、《你好,美国》、《背单词》、《白领英语》、《奇境英语》、《Para动感少儿英语》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传播学史》是传播学的入门读物,梳理了传播成为传播学的过程。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北美早期传播学史、欧洲早期传播学史和传播学发展的新时期。统领传播学发展全过程,每一部分介绍了主要代表人物、著作及影响传播学的理论思想。最后关注了近三十年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传播学史》是国内最早系统梳理传播学发展史的著作,综合了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在体例和内容上更加贴近国内高等教育现状,利于学生掌握,是国内新闻传媒类教学、考试必备书目。
展开
精彩书摘
  《传播学史》:
  而这种实证的或“科学”的方法,从批判的眼光看则另当别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这样的研究方法“不优雅”、“太简单”、“幻象”,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是“更为顺从和非批判”的。①对于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美国传播学研究,阿多诺等人最不能容忍的是它所采用的将“文化现象”换成“量化的数据”这种非中介的方法,以及由它的研究目的所导致的易于受人操纵的性质。阿多诺用“文化测量”来概括前者。而洛文塔尔的批评最为中肯。他指出,将效果、内容分析和将受众区分为不同层次的标准大都服从一定的政治机构和市场的需求,因此是“一种易于受人操纵的手段”。②用这种“文化测量”的方法来作研究,其结果一般来说都是肯定性的传统理论。这种方法在美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大受欢迎,而这种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理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易言之,实证研究方法看起来是客观的,犹如大家都在使用的工具。但是一旦用了这个工具,那么其结果往往有利于既定的主流价值与秩序。也正因如此,一般来说,批判派学者不使用这种方法。③而且就研究前提来说,法兰克福学派视野中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研究是在一个虚假的研究假设下进行的,即“消费者的选择都是明确的,意图是清晰的,从而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批判学派的前提与之相反,即出发点不是消费者和受众,而是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这些大视角出发,它首先设问:“在一个社会的整体过程中,文化传播的功能是什么?然后再提出特定的问题:强大的社会审查机构能够过滤些什么信息?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审查下社会成了什么样子?”事实上,前述种种法兰克福学派有关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大众传播的基本思想(包括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的不甚乐观的估计),都源于这样的前提,而这些前提恰恰是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所疏于考虑的。
  在批判学派看来,实证的方法见木不见林,它把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些细节上,看不到事情的本质,看不到历史的本质。相反,批判学派更多的是用辩证的方法、总体的方法。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声音出现之前,美国社会科学家们对于经验主义研究的局限性是很少谈论的,只是偶尔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经验主义研究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尽管现代传播领域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新技术,但作为面向人类的传播,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人的能动性还是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上卷
第一篇 北美早期传播学史
概述
第一章 传播学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启蒙
第二节 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学者
第二章 启蒙时代(20世纪20至30年代)
第一节 李普曼与《公众舆论》(1922)
第二节 帕克与《移民报刊及其控制》(1922)
第三节 拉斯韦尔与《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
第四节 20世纪30年代迅速兴起的法兰克福学派
第三章 先驱者时代(20世纪40年代)
第一节 卢因与《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
第二节 拉斯韦尔与《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
第三节 拉扎斯菲尔德与《人民的选择》(1948)
第四节 霍夫兰与《大众传播试验》(1949)
第五节 社会责任论及《哈钦斯报告》(1947)
第六节 维纳与《控制论》(1948)
第七节 香农与《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
第四章 美国传播学的诞生及初步体系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
第一节 施拉姆创办第一个传播研究所(1948)
第二节 维纳控制论通俗化(1950)
第三节 对系统方法的首次描绘(1954)
第四节 信息论的普及和演变(20世纪50年代)
第五章 加拿大学者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50至60年代)
第一节 哈罗德·英尼斯与《帝国与传播》(1950)
第二节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1964)
第六章 传播学科独立及传播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
第一节 美国传播学科的独立
第二节 有限效果论的流行(1960)
第三节 教化理论的提出与完善(1969)
第二篇 欧洲早期传播学史
概述
第七章 欧洲传播学史概观
第一节 源于欧洲的传播学思想
第二节 欧洲现代传播学发展脉络
第三节 欧洲和美国传播研究的异同
第八章 英国传播学史
第一节 英国传播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英国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环境
第三节 英国传播学研究的两大标签
第九章 法国传播学史(结构主义一文化工业)
第一节 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ECMAs)建立
第二节 法国结构主义路径的传播理论
第三节 法国符号学路径的传播理论
第五节 独立的学科领域
第十章 德国传播学史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传承者
第二节 诺利·纽曼和沉默的螺旋(1971)
第三节 德国的传播学研究

下卷
第三篇 传播学发展的新时期
概述
第十一章 20世纪70至80年代的传播学
第一节 蒂奇诺和多诺霍的知识沟假说
第二节 尼尔·波兹曼与对媒介环境的研究(1971)
第三节 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1972)
第四节 伊莱休·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1974)
第五节 20世纪70年代末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潮
第十二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研究
第一节 传播学近三十年发展的学术讨论评价
第二节 文化研究的热潮
第三节 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节 发展传播学及其新范式的产生
第五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第六节 欧洲各国当前传播学研究现状
第七节 传播学研究现存问题及未来展望

附录1 美国传播学教育的三种基本类型
附录2 英国大学传播学教育
附录3 德国大学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
附录4 法国传播学研究机构与研究团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