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China's experienc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7481
  • 作      者:
    石义彬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石义彬,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武汉动漫协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马工程”传播学教材《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媒介发展与跨文化传播。主持“数字时代的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新媒体事件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出版《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等专著、教材、译著共12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集合了作者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西方传播学的批判理论研究;中篇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认同;下篇文化与社会视域中的新媒体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珞珈问道文丛·传播研究: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
  作为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全球散播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介在国内亚文化的勃兴、社群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发生演进过程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表征,大众媒介为某些群体“建构关于其他群体和阶级的生活、意义、实践和价值的形象”提供了基础。正是从大众媒介对所谓“主流”和“另类”的群体生活方式的图绘中,亚文化社群获得了自我界定,即确立自身与其他社会群体之文化边界的首要依据。他们在感知自我以及“他者”形象之余,还从媒介再现的零散碎片中提取某些“形象、表征和理念”,形成自身对社会整体性的独特诠释,进而使之转化为特定的风格并再现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就亚文化社群的文化身份认同而言,大众媒介始终是一种建构与解构并存的力量:从媒介中获得另类形象和风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商业操作和主流意识形态所遏制、塑造乃至收编的过程。通过“商品形式”,即生产、包装和宣传亚文化社群的风格从而凝固差异,或“意识形态形式”,即强调风格的琐碎平凡或新奇无意义从而搁置差异,大众媒介还会加速亚文化的断裂和死亡。正是那些将cosplay活动的创造性和反抗性转化为广告诉求的网络游戏,或将农民工与城市犯罪联系在一起、将跨性别者称为“伪娘”的社会和娱乐报道,使青少年、同性恋和农民工亚文化反社会的“他者性”降至最低,直到完全被纳人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架构之中。
  国内媒介对于某些社群背离“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需求”的生活方式及其日益分化、流动和相互疏离的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性再现,无疑是青少年、同性恋者和农民工等群体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乃至激起主流文化的强烈反弹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在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文化都不是铁板一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另类文化形态从来都存在,却鲜少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真正令当前主流文化人群倍感忧虑的,是经由亚文化的勃兴而得以部分彰显的雅俗文化合流的态势以及文化权力向下的位移。由于亚文化身份认同的具象化产物——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材于大众媒介并经由大众媒介的再现而为人所知,而大众媒介又被视为大众文化的始作俑者,后者的兴起被认为代表了“文化资本”从精英向普罗大众的流动、雅俗文化界限的模糊和文化启蒙机能的失调,因此可以推断,国内亚文化的勃兴势必会被解读为大众文化攻池略地、步步为营的信号,激发文化精英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亚文化被等同于大众文化,置于高雅文化的对立面,其侵蚀破坏高雅文化的可能性被反复确认;另一方面,亚文化身份认同也被视为是大众媒介及其文化的负面效应的产物,其表达边缘、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诉求的诸多积极意义被不断过滤。经由这一逻辑,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被置换成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对立,有关社群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阐释因此也成为雅俗之辩在当前语境下的延续。只是当前的“俗文化”并非昔日与政治文化精英阶层相对的民间文化——诚如前文所言,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这类文化也面临困境——而是以新兴媒介技术和市场为基础的大众文化。维护精英阶层的文化权力的需要和追求人类终极价值的冲动,推动了新一轮的对于“俗文化”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架构的宏大批判,客观上将拥有亚文化身份认同的社群拖入了“反文化”乃至“反人类”的泥淖中。这构成了我们理解和评价当前的社群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线索。
  ……
展开
目录
上篇 西方传播学的批判理论研究
批判视野中的传播理论发展
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的新动向
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
鲍德里亚后现代传播理论的历史谱系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
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表达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大众传媒批判

中篇 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以影视节目为例
西方新闻传播的后现代表征透视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媒介背景——电视
中国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语境与方法
文化身份认同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大众传媒在文化身份再现和建构中的角色探究
阅读方式变革与文化身份认同的两极互动
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下篇 文化与社会视域中的新媒体研究
从几个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
数字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以互联网上围绕《星球大战》的受众创作为例
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我国三网融合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
传播新技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间议程设置效果检视
网络事件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
——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为例
新媒体事件研究:话语运动与传播赋权
——基于“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个案考察
代后记 中国传播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