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书卷温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962200
  • 作      者:
    万宇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万宇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全国阅读书香丛书:书卷温情》系作者万宇的读书随笔,分“新时代的‘旧时月色’”、“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三辑。作者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和阅读学,探索以阅读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有宽泛的阅读视野及良好的艺术修养,文笔清新流畅。
展开
精彩书摘
  周遭外在的这个世界天天“刷新”得让人有点不知所措。泥石流般的万千资讯以病毒般的速度传播,移动电话即时QQ似乎还不够快,微博、微信、微群这些新的功能飞快地刷新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啃噬着本应属于晨昏雨雪、四季相思、悠闲寂寞、读书云游的时间,人人患了强迫症似的时刻刷着手机。这个世界有点上“火”,有药可解吗?
  在这一整个中国都有点“上火”的盛夏,静夜借一朵不明不暗的小小台灯之光焰,慢慢读这样一本开本盈掌、文字雅致的写“旧书”的新书《旧书陈香》(上海辞书出社2013年),真如“天生白虎汤”,正好用来下下浮躁的“心火”,让自己和世界面对面,谈一谈,想一想,新思旧绪,纷至沓来。
  爱旧书,似乎已成一“癖”,眼看值得珍藏的旧书越来越少,爱旧书的人也越来越稀,爱谈旧书的人也往往被看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有点不合这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单看这些写“旧书”的书的出情况,也能看出它们目前的处境一二。从不“单刀赴会”,基本都以“组团”的形式出,印数越来越少,装帧越来越精致,定价也越来越高,由面向大众的广谱“营养素”,渐渐变成小众读者把玩的“艺术品”,旧书似乎真成了一点旧时朦胧月色,照耀着一条通幽曲径,蜿蜒曲折守护着一个小小秘密花园。徐雁教授在文中曾言“我尝要求门下女弟子‘满怀古典的情志,行走在时尚的都市’”(《借卞之琳(音尘集)说话》),这古典与现代的对照与寄望,其实也是作者寄予新时代的心愿与宿梦。
  古人曾言,人而无癖,不足以交。如果都是人人都想当“钱串子”,心心念念着“官位子”,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乏味、多么荒芜。一点小癖好,一点小兴趣,也许是一本小小的非官方的小杂志,也许一个小小的梦想“寻找生活中最可贵的诗意”,因为有一种大大的坚持,始终不为时代的洪流所裹挟,静静的种植一小片属于自己的香草,辛勤耕种,将这香气脉脉的花朵呈现给大家,这是《旧书陈香》中最感动我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就如他笔下的“小杂志”,令人亲近又有品有骨。“雁斋主人不时会接到邮差送来的此类小杂志,送到先浏览,然后搁置床头,以待心境佳时或者糟时再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登堂入室。也真就成了密友,常常是可以联着床说说夜话的。”(《秋游文坛(芳草地)》)亲近似密友,又铮铮然有傲气,“中国特色小杂志”,千万不要为了谋求虚妄的“长治久安”而被“招安”。当杂志被“体制化”之日,有可能就是“小特色”丧失的开始。“‘中国特色小杂志’的广阔天地,就是边缘化的那点荒郊野地,它的使用面积不过是‘一亩三分’。这也是他的人文宿命。”《秋游文坛(芳草地)》)有所坚持,有所放弃,这种品格与旧书相仿。
  所谓“小杂志”完全不是开本上的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文艺精神领域的标识。上个世纪前叶的欧美国家的很多“小”杂志,往往是关注文艺新人新作的、可以不发稿费的一种杂志,编者和投稿者都没有求利的动机,双方都不在乎杂志的“发行量”,可以说是毫无“市场观念”,只重在彼此间思想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因此,编者、作者也就没有功利性;在思想主旨上应偏向激进,偏向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另外,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它们的存在,往往也是短命的”。在民国时期,很多“同人杂志”也有这样的味道,很多小杂志是新诗的摇篮,是共同志趣的交汇处,很多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文学生涯、文化脚步,都是从“同人杂志”起步。现在坊间的一些“同人志”也有类似无功利色彩的“同声以求”的味道。
  ……
展开
目录
新时代的“旧时月色”
“新”世界中的“旧”书堆——读徐雁的《旧书陈香》
作为“文化事件”的“推荐书目”——由《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说开去
一纸信笺承载的……——《对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自序
老味道新机遇:旧书业的百年——评徐雁的《中国旧书业百年》
书海拾珠贝——读宋庆森的《书海珠尘》
永恒的灵魂:江南文化世家
云絮牵过藏书的楼角:江南藏书楼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小记“繁花图书馆”
来自一本民间读书杂志的幸福——读董宁文的《开卷闲话续编》
南京的书店地图:城市的隐秘花园
书写者的永恒形象——读《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永恒的姿态——《阅读史》礼记
书架的自我——读《书架的故事》
“画书皮子的”诗人曹辛之——从曹辛之的书籍装帧艺术说开去
“钱封面”的中国味道
新诗的旧账——从未刊的《小春集》封面说开去
墨团团里天地宽——谈《六朝松艺文笔丛》
“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读王星琦先生的《元曲与人生》
阅读:从诗意的逃遁到理性的追问——从王余光先生的《名著的阅读》说起
阅读是一种情愫
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
阅读: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
邂逅阅读的杂花生树——谈谈儿童阅读环境创设
儿童阅读的全面营养餐
定制儿童个性化阅读计划
绘本教学不是“语文”课
最好的绘本课
根的记忆与延续——对于儿童读经的思考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评刘士林主编的“小放牛丛书”
后记 书的温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