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本形式的政治阐释:詹姆逊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88971
  • 作      者:
    杜明业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文本形式的政治阐释:詹姆逊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是对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的系统研究,从多个侧面阐发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思想的生成原因、理论框架、批评策略和批评实践,揭示其文学批评的特色、其文学批评思想与其文化批评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语境来探讨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思想对我国当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生化的技法被用于不同的政治目的或社会目的。詹姆逊认为这种形而上的看法与社会批评不是不相容的,在萨特的《恶心》中就有两种方法结合的实例。这样实例与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是不会相一致的,因为,对他来说,文学作品的内容仅仅是一种口实,以便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来更新感知。以此来推断,“事物的先后被颠倒了过来:一切事物——人格,社会意识,哲学——都是为文学作品得以产生而存在的”。这显然有力地批评了形式主义将一切都视为形式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批判俄国形式主义的这一观点,詹姆逊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德文“Verfremdungde”的字面意义也是“陌生化”,与什克洛夫斯的俄文对应词相同)理论进行了比较。在他看来,“布莱希特的理论的独特性在于,以一种新的方法沟通了社会与形而上的两方面的对立,并使人们对这种对立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转述布莱希特的基本观点说,社会与形而上两方面的最主要的区别不是事物与人类现实之间的区别,也不是自然与人工制品或社会制度之问的区别,而是在于那些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没有历史可言的事物与那些被认为是随时间改变的、从本质上来说是历史性事物的区别。习惯产生的结果使我们相信现时的永恒性,并加强于我们的一种感觉,即我们在生活中的事物与事件是“自然的”,也就是说,是永恒的。詹姆逊进而得出结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的目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目的。”这里他指出了形式变化的旨归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性,也就是说,文学形式的嬗变体现出了这种思想:“你认为是自然的那些事物与制度其实是历史的:它们是变化的结束,它们本身因此也是可以变化的。”与此相反,什克洛夫斯基则把文学变化当作是一成不变的机制,认为它在任何时间场所都是始终如一的。这种静止的观点遭到了詹姆逊的批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思想溯源
第一节 说不尽的"形式"
一、古典时代的形式观
二、近代时期的形式观
三、20世纪以来的形式观
第二节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观
第三节 詹姆逊对西马形式观的继承与超越
一、卢卡契
二、马尔库塞
三、本雅明
四、阿多诺

第二章 走出"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及
结构主义的批判
第一节 以语言为模式
第二节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第三章 文学形式的阐释
第一节 形式阐释的主导符码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一种新的解读
第三节 形式:文学阐释的重点
第四节 历史的回归

第四章 形式的辩证美学
第一节 形式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内部形式
第三节 形式批评与叙事
第四节 辩证批评

第五章 文类批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文类:一种批评视角
第二节 弗莱的启示与传奇文类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科幻小说

第六章 文本批评实践
第一节 巴尔扎克小说的"欲望"叙事
第二节 吉辛"实验小说"的"愤懑"解读
第三节 《吉姆爷》中的意识形态与叙事的统一
一、《吉姆爷》叙事的特殊性
二、 "审美化策略"下的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统一
第四节 作为"民族寓言"的第三世界文学
结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