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5088474
  • 作      者:
    赵壮道著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壮道,1965年12月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法学博士,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河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国际共运与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2005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在《道德与文明》《党的文献》《齐鲁学刊》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文化基因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必然性,是学界逐渐关注的论域。《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研究丛书: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论纲》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成为该视域的最新成果。自苏东剧变之后,人们心头普遍萦绕着两个问题:(1)连苏联这位老师都放弃了,为什么中国仍然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改革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创造出人类新的发展模式吗?赵壮道博士的书面对这两个问题,阐发了具有研究深度的见解,是值得一读的学术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们在谈论到“个人”与“群体”时,往往用“小我”“大我”和“小己”“大己”来代替,例如胡适曾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提出,“小我”要对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过去和未来负起重大责任。易白沙在《我》中说:个体之小我亡,而世界之大我存。显然,这里的“小我”指个人,“大我”指社会、世界和人类。而高一涵在1916年的《自治与自由》中是用“小己”与“大己”代表“个人”与“群体”,他说:“小己”就是离群孤立的个人,“大己”就是立国以来世世相承之民族性。社会是人们精神的放大,“合群”才能胜物,以人胜天,乃人生之天职。显然,这里的“群”基本与“社会”“人类”画上了等号。
  这种“小我”与“大我”“小己”与“大己”的关系,似乎与清末严复的“群己平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他们所说的“群”的内涵已经不一样了,它已经由“民族”“国家”扩大到了“社会”“人类”。到了五四时期,这种“人类”集体主义意识更为强烈了,正如钱理群所说:“‘五四’时期的报纸期刊,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五四’时期‘人’所特具的个体意识与人类(世界、宇宙)意识。”①
  2.坚守了“社会本位”价值观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其中的宗法集体主义是其代表。但在新文化运动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以个人主义为武器对中国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例如陈独秀当时就曾提出“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但是到新文化运动后期,救亡运动代替了启蒙运动,个人主义在中国逐渐退场,集体主义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重归主流地位。
  1920年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这样说:“我们个体的生命,仍是无空间区别的全体生命大流中底一滴。”“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精神的自我扩大是历史。”①李大钊在1919年12月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说:人类的道德心“是社会的本能”,社会本能是“社会生活存续的必要条件”,这些本能里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全体而舍弃自己的牺牲心”②。他认为,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没有这种本能,都只顾自己,不愿把群体放在自我的个体之上,那么这个群体就一定会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强敌的压迫下归于灭亡。如一群水牛在受到老虎攻击时,如果个体不愿为群体死战,各自顾命逃散,那牛群必然灭亡。因此,牺牲奉献精神是动物和人类不可缺的本能。由此可见,李大钊是把人为集体“牺牲奉献”的精神放到了人类道德的第一位。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作家也大力提倡用集体主义价值观代替个人主义价值观,如蒋光慈在《关于革命文学》一文中说:“革命文学应当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它的主人翁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它的倾向应当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③
  即使个人主义者,最后也一定程度上认同了社会本位价值观。如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他力主个人主义,但后期他又提出了社会不朽论的思想。他以为,从时间方面看,历史中的前人影响后人;从空间方面看,个人与社会是交互影响的,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不难看出,胡适流露出了很强的群体意识。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基因视域中的集体主义
一、基因
(一)基因的由来
(二)基因的特性
(三)基因的表达
二、文化基因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基因的产生
(三)文化基因的功能
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基因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二)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内核
(三)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功用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渊源
一、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
(一)集体主义的文化基础
(二)原始集体主义的出现
(三)群体主义的文化内涵
二、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
(一)集体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集体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整体主义的思想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内核的学理依据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传承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集体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中集体主义的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集体主义的内涵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集体主义的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集体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思想
(二)井冈山时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长征、延安时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
(一)马克思集体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二)苏联集体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优化
一、国内外环境变化对集体主义的新挑战
(一)国际环境变化对集体主义的新挑战
(二)国内形势变化对集体主义的新要求
(三)中国市场经济对集体主义的新挑战
二、新时代条件下对集体主义的反思
(一)集体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关系
(二)集体主义与个性自由的关系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优化
(一)新时期中共领导人对集体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集体主义的定位
(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优化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传播
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国内传播
(一)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传播
(二)社会主义制度中集体主义的传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国际传播
(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文化
(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集体主义文化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文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传播的意义
(一)集体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的价值
(二)集体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结语
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