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资源共享产生的背景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早的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已出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如18世纪后期,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主持魏玛公国图书馆馆务时,就与耶拿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1]。19世纪中叶,德国学者墨尔(RobertVonMohl)首次提出了图书馆之间藏书建设分工协调的思想,并由阿尔特霍夫(FriedrichAlthoff)付诸实践。在他的倡导下,普鲁士的10所大学规定了各自的藏书采购范围,并在各馆之间建立了互借关系[2]。在1978年的国际图协大会上,把资源共享作为主要议题提出,在各部会上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成了资源共享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由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综合情报计划与资源共享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资源共享发展寄予巨大的希望[3]。1979年5月14日至18日,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举行了关于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问题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北京图书馆副馆长丁志刚偕同翻译前往参加。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次出席图书馆专业性的国际会议[4]。1917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馆际互借规则。1938年,国际图联(IFLA)制定了国际互借规则,国际性馆际互借业务开始启动。194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
2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进展
织发布《公共图书馆宣言》,并分别于1972和1994年作了修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图联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制定并实施了“世界书目控制计划”(简称UBC计划)和“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计划”(简称UAP计划)。20世纪60年代以后,联机检索系统在全球迅速发展,为以后基于Intemet的网络化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使资源共享跨入新的阶段[5]。1999年11月,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共同批准发表了《中小学图书馆宣言》(下)[6]。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得到迅速发展。信息经济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并逐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使信息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与物质、能量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生产支柱。而在这三大支柱中,信息资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了相应的信息资源,谁就能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高度重视,必然会刺激社会信息需求的急剧增长。而强大的社会信息需求,正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强大动力。只有当社会的信息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迫切性,每个具体的文献信息机构无法独立满足这种需求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能显示出其必要性。因此。信息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广泛开展的根本原因[7]。其次,首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研成果大量涌现,科学知识急剧增加,各种类型的知识信息载体数量急剧增长,世界上任何单个的图书馆都不可能完备地收藏所有的知识信息载体。传统图书馆“大而全”、“小而全”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为了信息资源收集的完备程度.各图书馆之间必须协调合作.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文献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2)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进展
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3)网络环境使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4)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8]。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