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年以前我从未想过《亲历投行》会成为一本畅销书。当我终于在出版合同到期前最后一天交了稿子,心中如释重负,仿佛出了考场的学生,暂时不去想成绩如何,只是觉得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
起初我和出版社都对这本书的销量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我是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作者,也没有请名人给书作序,也没有太好的营销措施。意外的是,《亲历投行》在开卖一个月之后就准备加印了——因为第一次印得太少。《亲历投行》上架两周即在亚马逊经管类图书两个子类中销量排名第一,一个月的销量排名即与张化桥新书比肩。销售一个月后在北京新华书店系统实体店内财政金融类图书销售榜排名第二,仅次于《货币战争》。到精装版出版前,《亲历投行》一共印刷了7 次。
有朋友主动买了很多本《亲历投行》的书,送给刚入投行的年轻人; 有朋友在读后认真地为我写了书评;有朋友告诉我说,一家拟上市公司的老板在IPO 中介机构协调会上向各家中介机构推荐我的《亲历投行》, 希望他们都能像我一样的态度为企业服务;还有企业家在读了我的书之后在微博上找到我,希望我能为他们提供海外并购的服务。因为《亲历投行》提及了我的微博(@ 百乐门小艳红),这一年来,我被数不清的网友在微博上@,大家都在微博上贴了我书的封面照片,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喜爱,我给每一个人都回复了“感谢”,其实更是感恩。
因为这本书,新浪财经的编辑说我是“投行中的白居易”,写出了大家都能看懂的投行,诚邀我在新浪财经上开专栏。后来,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写作成了我的第二职业。现在我是给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路透中文、《智富》、《中国故事》、《陆家嘴》等媒体写专栏文章的财经专栏作家。
也有人一度认为这本书不够专业,写的只是皮毛,我不服气,于是一改轻松的笔调,在媒体上写了许多严肃的财经评论,于是,质疑的声音没有了。我因此也受益匪浅,研究了许多案例和专题,也有了写下一本书的念头。
在精装版付梓之时,平装版的《亲历投行》已经上架一年,中国的投行人还在艰难转型,中国资本市场的规则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亲历投行》的结尾处相信并期待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到来, 目前来看,道路依然遥远,新的时代尚未开始。如果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让朋友们对中国投行和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产生一些思考,那么这本书就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为了宣传《亲历投行》,我在北京、上海、香港的几大高校进行了校园演讲。并没有在现场卖书,讲座的内容是关于我的金融职场路,但我也因此思考并梳理了自己的职场生涯,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讲座似乎还算受欢迎,我又陆续收到一些讲座的邀请,可惜因为工作和路途的原因不能成行,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职场经验,我整理了自己校园演讲的内容,增加到这次的精装版里——我想,《亲历投行》的主要读者之一,还是那些渴望走上投行之路的年轻人。如果能因此给职业选择困惑中的年轻人带来些许帮助,就是我的荣幸。
看过我的书,听过我的演讲就会发现,其实我选择的道路很曲折, 缺少路径依赖,就像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写到的,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从小到大、数不胜数的每一次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 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有时我也很困惑,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前几天,在旅行的途中,我意外遇到了一个读者,她给了我答案。她说:“你的经历真的很不一般,这么年轻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实现了别人50 岁时才有可能实现的梦想。”我突然得到了莫大的鼓励——人生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
展开
★小艳红写的不少散文、游学记录和对投行的分析,深刻精彩……小艳红出了本书,名为《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无意间奠定了她投行圈知性美女的地位。
——《上海证劵报》
★时至今日,到投行工作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从来没有人详细记录过中国投行人士的真实状态。《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一书作者班妮用轻松的手法写就了中国投行的众多细节……相信本书能为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读者提供参考。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