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策性金融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75904
  • 作      者:
    王学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政策性金融论》在详细回顾考察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重点围绕政策性金融制度形成的原因、运行的机理、演变的逻辑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与改革等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首先,《政策性金融论》提出满足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制度安排可以是多样化的,建立以专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并不是政府的唯一选择,相反,政府的制度供给形式可以包括组建国有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运用公共财政手段以及组建专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多个选项。而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出现为标志的政策性金融制度的最终形成,正是因为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较其他制度供给形式而言,所带来的预期净收益更大。在分析了政策性金融制度形成的一般原因的基础上,《政策性金融论》还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政策性金融作用边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比如,一国国有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数量多少以及素质高低,一国政府对该国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调控力的大小强弱,一国财政实力强弱及其功能定位,以及该国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素质高低等。并指出,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一国政策性金融的运行边界也将相应呈现或扩张或收缩的动态调整,从而更加清楚地阐明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和公共财政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政策性金融论》:
  3.2.3需求主体
  在标准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中,经济主体通常根据其经济功能等的不同而被划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几大类,为此,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一分类,来分析不同经济主体对政策性金融需求的特点。同时,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内部结构特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作进一步的细分,由此得以更好地认识不同主体的政策性金融需求特点。这样我们可以将政府部门细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企业部门细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将居民部门细分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总的来看,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受其自身的素质和融资能力等的限制,对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其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
  首先以政府部门为例,无论是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都需要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品,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些公共品的范围可以十分广泛,除了传统上的国防安全、司法秩序和教育等之外,还可包括市场体系的培育、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以及国际交往安排等。至于究竟需要提供哪些公共品,既取决于社会的呼声,也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自我定位。如东亚的“发展型政府”与英美的“服务型政府”在对政府的职责使命定义上就有着巨大的差异。另外,无论何种类型政府,要能够提供上述公共品,它就必须找到可靠的财源。虽然这一难题看似已经通过税收制度得到应对,但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及其许多历史时期,税收并不足够偿付财政支出。因为它要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征税能力等条件的硬性约束。为此,政府部门必须寻求外源融资,在开辟外来财源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因其拥有一国最高行政权力而较地方政府更具优势,如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以主权国家名义向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来弥补资金缺口,而地方政府要效仿类似的方式,却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或授权。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于政策性金融的需求愿望更大。
  其次从企业部门来看,尽管一般而言它是典型的资金需求部门,但是企业规模不同,其资金需求特点也不同。如大企业通常因其实力雄厚、信誉有保证以及融资的额度大等原因,而能够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所需的资金。但中小企业就没有类似的好运。因为它们的融资通常具有单笔融资金额小、笔数多、融资频率高、期限短等特点,这就使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本金或维持连续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周转资金。另外,企业的素质状况也对其金融需求有着重大影响。很显然,如果企业的竞争力强,那么它就可以从折旧和经营盈余中获得一定数额的自有资金,对外部金融需求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企业则只有依赖外来资金的不断“输血”才可以苟存于世。
  最后从居民部门来看,虽然一般而言它应属于资金富余部门,但是就内部而言,其金融需求仍差异很大,尤其是对处于中低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和农户而言,仍需要通过外来资金来解决自己生活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比如住房、后代教育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以及从事小本经营所需的资本金等。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融资意愿,却因其缺少足够的抵押品,使普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主体都存在着一定的金融需求,而且这些需求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得到完全的满足,尤其是对于那些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的主体而言,更依赖于某种非市场化融资渠道的支持,这也使政府的介入显得势在必行。
  3.2.4环境
  经济主体不可能作为封闭系统来运作,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活动。环境是经济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既为其活动提供发展的条件,又起着限制作用。在金融领域中,政府是否介入金融市场以及介入的深浅程度如何,都要受一国所处的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国宏观环境通常包括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等方面,其中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特征。社会文化环境则指一国人口数量及其发展趋势、国民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观等。经济环境则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及中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中观经济环境则指部门经济,如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等;微观经济环境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水平、就业等。技术环境则指一国的技术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自然环境就是指一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在不同的国家或一国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些环境因素往往差异很大或者发生一定的变化,结果导致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看法或者做法各有不同。
  事实上,广为流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划分,其实就反映出这两类国家具有极为不同的环境因素特征。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内部,不同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等各个方面相差仍十分巨大,但是,这种差异比起这两类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来说,却仍有相形见绌之感。因此,我们可以笼统地从这种简单分类来考察一下环境因素对政策性金融需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结构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2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2.1 经济发展与政策性金融的产生
2.1.1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介入
2.1.2 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兴起
2.1.3 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的出现
2.2 政策性金融的定义及特征
2.2.1 定义
2.2.2 主要特征
2.3 政策性金融的构成要素
2.3.1 政策性金融的组织形式
2.3.2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机制
2.3.3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业务
2.3.4 政策性金融的法制基础
2.4 政策性金融的经济功能
2.4.1 一般职能
2.4.2 特有职能

3 政策性金融形成中的制度均衡
3.1 问题的提出
3.2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需求
3.2.1 金融市场缺陷
3.2.2 市场与社会目标的分歧
3.2.3 需求主体
3.2.4 环境
3.3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供给
3.3.1 组建国有金融机构
3.3.2 与商业性非国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3.3.3 运用公共财政手段
3.3.4 设立国有专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3.3.5 设立非国有专业化政策性金融机构
3.4 政策性金融的制度选择
3.4.1 制度选择主体
3.4.2 环境与初始条件
3.4.3 不同制度安排预期的成本收益比较
3.4.4 影响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边界动态调整的主要因素
3.5 结论:制度均衡的形成

4 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失序与治理
4.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主体行为的互动
4.1.1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的行为主体
4.1.2 政策性金融体系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4.2 政策性金融运行中的主体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干扰
4.2.1 政府部门行为及其产生的干扰
4.2.2 政策性金融机构行为及其干扰
4.2.3 政策性金融服务需求者行为及其干扰
4.3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失序
4.4 政策性金融运行失序问题的治理
4.4.1 法治型政府
4.4.2 治理机制
4.4.3 机构建设
……
5 政策性金融的变迁
6 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7 发展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对策建议
8 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