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1725
  • 作      者:
    徐求真,郑志发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系统论述了井冈山精神与中国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认为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精神的光辉典范。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特色,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厚重的时代色彩。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井冈山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以艰苦奋斗精神锤炼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实事求是精神夯实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以敢闯新路精神开创民族精神新篇章,充分依靠群众弘扬和培育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以勇于胜利的气概奏响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华彩乐章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弘扬优良革命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首先是自强不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可以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最早代表作品《尚书》和《诗经》中,《尧典》里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谆谆告诫,《公刘》、《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精神气概。
  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以想复周礼匡扶乱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蔑视。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孔子也主张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不应退缩,要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人生失意时更应该发愤有为。孟子从人格修养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认为“人能弘道”;苟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王夫之认为:“圣人之志在胜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重要体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明确表述的是《易经》的《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日生。”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主导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抗争。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
  其次是勤劳勇敢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兴国立世之本,是兴家立业之宝。墨家就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自食其力。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教给人民耕作方法。《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勤有功”、“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价值理念。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风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此做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又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①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井冈山精神概述
(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二)井冈山精神的价值
二、井冈山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是救国救民的应然选择
(二)井冈山的斗争是挽救国家民族于水火的伟大抗争
(三)井冈山精神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光辉
三、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敢想敢为的开拓精神
(二)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伍的自强精神
(三)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章 井冈山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光辉典范
一、时代精神概述
(一)时代精神的涵义
(二)时代精神的特征
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深厚沃土
(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新鲜养料
三、井冈山精神是伟大的时代精神
(一)各个时代呼唤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
(二)井冈山精神彰显了时代特色
(三)井冈山精神为中国精神增添了厚重色彩

第三章 以理想信念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一、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理想信念是高级的精神资源
(二)理想信念引领民族精神
(三)理想信念凝聚民族精神
二、坚定理想信念与井冈山精神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了井冈山的卓绝斗争
(三)坚定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坚定理想信念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二)共产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第四章 以艰苦奋斗精神锤炼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
(一)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锻造了我党的顽强拼搏精神
(二)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锤炼了我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三、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面临考验
(三)艰苦奋斗是激励人们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

第五章 以实事求是精神夯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
一、实事求是与科学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定义
(二)探寻自然奥秘离不开实事求是
(三)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与井冈山精神
(二)实事求是与毛泽东思想
(三)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弘扬中华文化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一)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三)实事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第六章 以敢闯新路精神开创中国精神的新篇章
一、敢闯新路的内涵与实质
(一)敢闯新路的精神内涵
(二)敢闯新路精神的实质
二、敢闯新路与井冈山精神
(一)敢闯新路开辟了井冈山道路
(二)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
三、弘扬与培育中国精神需要发扬敢闯新路精神
(一)破除因循守旧观念需要发扬敢闯新路精神
(二)改革开放事业需要大力弘扬敢闯新路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呼唤敢闯新路精神

第七章 充分依靠群众弘扬和培育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
一、依靠群众与井冈山精神
(一)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依赖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使命
(三)群众路线是我党必须永远坚持的政治路线
三、依靠群众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一)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决定力量

第八章 以勇于胜利的气概奏响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华彩乐章
一、勇于胜利与井冈山精神
(一)勇于胜利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
(二)勇于胜利有赖于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
(三)勇于胜利是英勇顽强革命斗争的体现
(四)勇于胜利精神贯穿着整个井冈山革命斗争
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一)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抗争体现了勇于胜利精神
(二)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凸显了勇于胜利精神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需要大力弘扬勇于胜利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勇于胜利精神
(一)以勇于胜利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二)以勇于胜利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