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丛书:粮食流通现代化》:
二、构建思路
对于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检索发现国内外并没有相应研究成果,我们依据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和粮食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所遵循的原则,来构建粮食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目标
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不是罗列出影响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若干因素或指标,而是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粮食流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能够为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江苏省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的程度、进程提供必要的尺度。该指标体系本身不仅要体现在对粮食流通现代化程度的测定与衡量上.更要体现在为粮食流通现代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趋势分析上。因此,该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不属于理论经济研究的范畴,而属于应用经济研究的范畴。
2.构建步骤
粮食流通就是粮食商品在流通领域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者是粮食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因此,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简单地从现有评价粮食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筛选人手,而应该从分析粮食流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人手,特别是要分析粮食流通及其行业的构成要素。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丛书:粮食流通现代化》从粮食流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出发,选择相对应的评价指标,每一个或几个评价指标应该反映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首先罗列出尽可能详细的65个初始二级评价指标。然后,经过反复论证,征求不同专家的意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丛书:粮食流通现代化》对最初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和简化:①对部分缺乏直接逻辑关系的指标进行了删减;②对部分关联程度较高的指标进行了归并;③对与流通现代化关联程度比较低的指标进行了概括,合并为综合指标;④对所有指标进行了重新归类,调整了指标之间的从属关系,设计出了具有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助丁从各个角度、侧面、层次来反映江苏省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的整体水平。接着,通过专家评判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还要确定每一个指标的现代化标准,没有此标准就不能称为粮食流通现代化的评价体系,而只能算作是粮食流通发展的评价体系。
3.指标体系的结构安排
粮食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多维的概念,对其进行测度和评价离不开指标体系的遴选,粮食流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分别是粮食流通效率、粮食流通组织、粮食流通方式和粮食安全保障。其中,粮食流通效率是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粮食流通组织和粮食流通方式是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而粮食安全保障是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的终极日标。
粮食流通效率是判断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性指标。粮食流通效率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将随之上升。粮食流通效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包含了规模效率、产出效率和成本效率,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丛书:粮食流通现代化》中的粮食流通总量、粮食流通产出效率、粮食物流成本3个二级指标分别对应。第一,粮食流通规模不仅是衡量粮食流通效率的最基础指标,也是构成粮食流通现代化其他评价指标的基础。原因有二:一是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各自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存在很大差距,只有在较大的粮食流通规模的前提下,各地区的粮食安全才有保障;二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特征,只有在较大的粮食流通规模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投资收益,从而促进投资激励。第二,粮食流通产出效率是衡量粮食流通效率的核心标志,反映的是能否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高的效益;显然,粮食流通投入产出效率越高,粮食流通效率也就越高。第三,粮食物流成本越低,粮食流通效率就越高;而粮食物流成本的降低离不开高效的粮食物流配送体系,这是衡量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