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一、《内控规范》的发布背景</div><div> 一是适应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已逐渐从原来的全能型政府向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转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一方面需要行政机构合理界定其管理边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需要行政机构完善其管理方式,提高内部管控水平。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通过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来编织权力规范运行的笼子,充分运用内部控制的制衡原理,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建立一个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和人民满意的政府。</div><div> 二是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具体来说,通过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划归改制;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辅以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开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健全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设置,完善事业单位监督机制,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能有效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成功奠定基础。</div><div> 三是适应我国财政发展与改革的要求。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逐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已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然而,我国财政的稳步增长和各项改革的推进,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因此,从财政资金使用的角度,需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效管控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div><div> ……</div>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