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中常见的程式化动作有起霸、趟马、走边、圆场等。起霸,是京剧表演中的出场动作套路,因首先见于明传奇《千斤记·起霸》而得名,它集中了戏曲表演基本功中的很多动作和技巧,有机地组成一套连续的舞蹈,并赋予动作以鲜明生动的内容,用以表现古代武将出征前整盔束甲的情景。趟马,又称马趟子,主要由圆场、转身、挥鞭、勒马等动作组成,表现策马疾行的情节。走边,是戏曲中常见的武功表演程式,用于表现侦察、夜行、巡营等行动。圆场,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由慢到快,因此又称“跑圆场”。
京剧的程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表演方面,在角色行当、脸谱化装、音乐、服装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程式是塑造戏曲舞台形象的手段,京剧是一门程式化的艺术。
(2)京剧的角色行当、脸谱、四功与五法
根据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差异,将剧中人物以艺术概括的方式分成许多角色行当,这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化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不同角色的面部化装、穿戴服饰和表演风格都有区别,每个行当都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种类型。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生行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4个分支。旦,是京剧表演中唯一的扮演女性人物的行当。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彩旦、老旦等类型。净,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因为在脸上勾画彩色脸谱,所以也称“花脸”、“花面”,又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三大类。丑,由于化装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正净)、二花脸(副净)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在传统剧目中,丑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有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人物,分文丑、武丑两行。扮演女性角色时称“彩旦”、“丑旦”、“摇旦”或“丑婆子”。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直接用生活素材来创造角色,这是中国戏曲在塑造形象方法上的一大特点。正如中国绘画讲究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貌和神韵一样,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这种程度,举手投足间已凸显出角色精神气质上的特征。经过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循环往复,行当这种表演体制,不仅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也成为角色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脸谱,是传统戏曲演员面部化装的一种程式。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种种文样图案。各种人物大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如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粗直,白色表示奸诈等。脸谱主要用于净角,一般认为是从唐代乐舞大面所戴面具以及参军戏中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注:“大面”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京剧脸谱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谱色分,脸谱有粉白脸、油白脸、粉红脸、赭脸、黑脸、黄脸、蓝绿脸、金银脸等种类。按脸谱的勾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按脸谱的谱式,即构图式样分,主要有整脸、三块瓦脸和破脸三种。脸谱最初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整个剧情服务,发展到后来,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中国戏曲表演讲究功法,有所谓的“四功五法”之说。“四功”即唱念做打。唱指唱功,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楚。念指念白,也称“道白”,戏曲界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之说,可见念功在京剧舞台上的重要性。做功即表演,是各种舞蹈性很强的表演动作和姿势以及面部表情。各种做功都必须是程式化动作,各自含义不同。打指武打。“五法”是“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方法的合称。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四功五法是我国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