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公用企业的发展历程
对公用企业发展历程的考察表明,公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的,同时该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政治、军事环境也会对公用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19世纪中叶,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击下,国门洞开,中国在主权沦丧的同时,也被迫开始了工业化文明进程。这一时期虽然就总体而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还相当缓慢,但在一些租界地区和沿海城市,城市化和现代化却有了相当的发展,由此带来了中国最早的市政公用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根据《上海公用事业志》的记载①,早在1865年,上海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市煤气。据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上海建成第一个英商煤气厂,之后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又建成一座法商煤气厂,但因其供应量少、成本高而入不敷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被英商收购拆除。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公司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当时在上海的英租界即有英商组织自来水公司,三年后静安寺到小东门一带便开始供应自来水了。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此路全长30里,运行正常,搭客载货,一时营业兴盛,但因为出了重大伤人事故,引起舆论哗然,清政府即以28万两白银高价购回,全数拆毁,用船运至海上,抛弃海底。总体来看,自1865年到20世纪初期的三四十年里,中国的公用企业虽然在一些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但基本上是一种零星分布的格局,业务种类和业务范围都还十分有限,服务对象主要是租界地区居民和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距离现代意义上的公用企业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公用企业的业务种类和业务范围得到了相当大的拓展。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有了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电话局、市轮渡等,很多公用企业也开始由华人自己兴办。截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公用事业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行业种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记载,在1933年的国内净产值中,公用事业的净增值为1.3亿元,占国内净产值的0.45%①。同时,在这一时期,民国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在当时的民国宪法中已经有明确规定“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国民经营之。”②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连年战乱,中国的公用事业遭受战火摧残,设施被毁,车辆被掳,市场百业凋零,燃料、原材料供应都极其困难,除了租界地区,多数公用企业已经无法实现正常经营,公用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破坏,极端萎缩。抗战胜利后,很多公用企业渐次复业,但好景不长,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多数公用企业又开始陷入人不敷出、经营困难的境地,整个经济也濒于崩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