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注重保供给向保可持续发展转变
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一直较大。但长期以来,受发展阶段制约、科技不够先进、产业组织体系发育水平不高、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等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比较粗放,进一步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生活所需基本由农民自给自足,所产生的垃圾多数通过水域和土壤的自我净化、发展养殖业、作为粪肥等方式重新进入生态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但近二三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方式不合理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土污染等问题,已经对农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大农村区域占国土的绝大部分面积,自然资源要素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切实推进,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科学投入各种化学投入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将农业发展成为既能提供农产品,也能提供良好环境的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是走出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二)从追求全面保障向保重点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依靠国内生产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道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在目前已经利用8亿亩以上国外影子土地面积..、国内土地产出能力满足不了农产品自我供需平衡、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90%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对哪些产品必须立足国内生产,哪些产品要利用国外资源、利用到什么程度解决,确实需要进行战略抉择。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最终将大米作为发展重点,放开部分农产品市场,确实有贸易对象国加大施压力度的现实因素,也是自身难以全面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主动寻找更多发展机会并兼顾农民增收和种粮积极性的主动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但农业结构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战略性取舍,实际还处于模糊状态。这一问题不解决,将有可能导致什么都抓但都抓不好的局面,长期来看更为被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