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96674
  • 作      者:
    张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的改革确切地说是从农业改革开始的。30多年前,安徽凤阳18个农户冒着生命危险签订了土地包产到户的合约,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农村开启了现代化里程,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11个1号文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三农”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支持策略,使得“三农”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发展绩效逐步显现。但是,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仍然任重而道远。破解“三农”整体困局,尚需探索一套新办法、新途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研究》在西北地区选取了一组农业型村落,研究其在现代农业的背景下设施农业从无到有迅速培育起来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了乡村社会转型和农民增收。
展开
精彩书摘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研究》:
  (二)设施农业大发展
  按照“现代农业看YL”的定位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及国家农业产业政策,YL示范区从2008年起,规划用5年时间在示范区的西北部建设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占地8.3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区八园五个万工程),将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所谓“八园”是指,现代农业科技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8个功能园,充分体现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等现代农业特征。所谓“五个万工程”是指,万亩粮食良种基地、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万亩林果花卉苗木繁育基地、万头奶(肉)牛良种繁育基地、20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其中,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占地15000亩。
  在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上,YL借鉴现代工业园区的做法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①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宏观上来看,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民还不可能大规模离开土地;微观上,YL当地的工商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弱项,拉力不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制度设计上使得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76亩。要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只有通过现代农业园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②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通过园区集中建设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总量;捆绑使用政府扶持现代农业的各项资金,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小打小闹的做法。③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与信息化。在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下沉到社区,农业技术能够迅速推广,农民能够得到实用技术培训,新品种能够得到大面积使用。④农业生产标准化。便于开展农产品标准的实施、执行、监督以及检验检测,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打响品牌知名度。⑤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能够实现在生产地建设产地市场,通过园区将农民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催生市场营销、仓储和物流产业的发展。目前,园区已建成10个产地市场和一个占地320亩的果蔬交易大市场,使园区生产的各种农产品迅速进入流通环节。
  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总体规划,西村确立了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土地银行流转了全村1000亩土地,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除了前期建立的179个大棚外,近三年全村又陆续建立了一些,现共有大棚212个,另外,还有540亩地种植猕猴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大力支持,群众紧密配合,每口井政府补贴2万,村里集资30万又打了6眼深机井。配套建设全村水利设施,修U型渠1.9公里,在地面80厘米以下埋设暗管5.2公里。为140座大棚配套节水灌溉、电力设施、卷帘机等设备。新修产业路2.6公里,顺利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与自来水人户工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完成投资623万元,是前10年投资总和的6倍多。在传统社会,村落内部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了相对自足的社会系统,而村落之间缺乏有机的关联,更谈不上村落与国家及市场的对接。现在,西村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试点村,全村2010年实现了手机、数字电视、宽带网“三网融合”,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各类农业科技信息,而且可以及时查阅最新市场行情。可以说,农业劳动者务农的同时也在从事商业活动。2008年年底,示范区免费组织500名农民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仅西村就去了30人。用村民自己的话说:“以前,政府的政策好,给农民一牙锅盔,农民没牙(指没有技术);前几年农民有牙了,政府不给烙锅盔,始终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是既有牙也有锅盔,共产党给的馍你再不吃,饿死你活该”。在从业人员方面,务棚者中半数以上为初中文化程度(53.7%),高中、中专占22.3%,小学及以下占20.7%,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3.3%;按照标准棚(50米)计算,村民中承包1~2个大棚的人数最多(55.3%),3~4个的占31%,5~6个的占6.3%,7~8人的占3%,9个及以上的为4.2%。大棚户中5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大都属于老一代回流人员,曾经的务工经历使得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成为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由表3-1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西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确立了以设施蔬菜为主导,二、三产业与劳务输出并举的发展格局,改变了以往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①设施农业一枝独秀迅速崛起,212座大棚的参与农户有220户(主要是45岁以上人员从事该项劳动,约10户为青壮年),人数326人。其中,4座大棚种植葡萄,10座种植苗木,主要品种是玉叶兰、红叶碧桃、朱叶矮、小樱花,其余的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等蔬菜。而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到47亩。此番变化使得村民原来吃自销粮,如今变成商品粮。村里今后的规划是,在大棚种植传统作物的基础上,引进水果、花卉等附加值高的农产品,进一步改善目前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国外学者关于现代化与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村落变迁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与相关概念

第二章 区域与村落背景
一、区域背景:黄土高原上的小村
二、西村历史溯源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活方式与组织结构

第三章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生产资料的变迁历程
(一)耕作系统
(二)作物栽培
(三)化肥农药
(四)水利设施
(五)农业机械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设施农业起步
(二)设施农业大发展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
二、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本投入
三、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

第五章 农业科学技术的运作机制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运作逻辑
(一)政治化的运作逻辑
(二)市场化的运作逻辑
(三)工业社会的逻辑
二、农业科技的运作机制
(一)土地、时间和技术
(二)科技的进入
(三)科技的获得与传播
(四)科技的交流与更新

第六章 变迁中的村民与村落
一、村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一)职业观
(二)闲暇观
(三)消费观
(四)乡土观
(五)观念之变:从价值理性到目的理性
二、家庭的变化
(一)家庭劳动分工与技术决策
(二)家庭关系的变化
三、村落的变迁
(一)社会交往网络的变化
(二)农业合作社的嵌入
(三)市场的发育
(四)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七章 村落变迁的意义阐释
一、农业技术与村落社会的互构
二、农业变迁与农民现代化
三、村落中的技术、国家与市场
四、村落共同体的命运

第八章 拓展性讨论
一、一个总结
二、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