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物候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75801
  • 作      者:
    刘玉洁,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农业物候》重点围绕气候变化与农业物候关系研究,从地理学视角,*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一定历史观测期内中国九种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高粱、谷子、油菜、花生)的物候变化趋势,明晰了作物物候对关键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及其时空分异规律,量化区分了气候变化和人为管理措施对作物物候变化的影响,系统评价了气候变化和人为管理措施对我国九种作物物候变化的分别贡献、综合效应及空间差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与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竺可桢和宛敏渭, 1973;Lieth et al.,197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40年中的每一个10年比1850年以来的其他任何10年都更温暖(IPCC,2022)。植物物候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在全球增温的背景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相较于自然植被物候研究的国际热度,关于农作物物候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 Ren et al.,2019a)。作物物候是指作物生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作为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物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该时期内作物生长发育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能反映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变量。
  作物物候通过改变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而导致作物生长期光、热、水资源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发生变化,昀终影响作物产量(Tack et al.,2015;Zhang et al.,2016;Piao et al.,2019)。作物物候不仅是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指标,也是探究全球变化的重要线索,其变化对粮食安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方修琦和陈发虎, 2015;Piao et al.,2019;Yang et al.,2021)。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确保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已经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未来的重点工作( FAO et al.,2022),也被列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2015)。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为了抵消或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提高作物的气候适应性,人们通过调整播期(陈静等, 2021;Qiao et al.,2023)、更换品种( Masud et al.,2017;Hunt et al.,2019)等管理措施帮助作物“被动适应”气候变化。调整播期能够减少作物暴露在不利条件下的生长时间,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 McDonald et al.,2022)。通过采用较长生育期品种,可以使作物产量大幅提高(Liu et al., 2018a)。引入具有适宜积温需求的品种能够部分抵消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育期缩短(Abbas et al.,2017),发展有利于深播的新品种,以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热胁迫( Zhao et al.,2022)。优化播种窗口以提高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作物开花和灌浆阶段暴露在不利条件下的时间,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稳定性( McDonald et al.,2022)。由于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管理措施的共同作用,作物物候影响机制更为复杂,相关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
  因此,明晰作物物候的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不仅对物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揭示全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指导地区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Rezaei et al.,2023)。
  1.2 研究进展
  1.2.1 主要作物物候期变化
  作物物候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变化( Liu and Dai,2020;Chen et al.,2021)。由于气候变化的作用,作物生长发育的热量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导致作物物候发生变化。目前国内外基于作物物候历史观测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农作物而言,气候变化会导致其物候期(尤其是开花期)提前(Rezaei et al.,2015;Oteros et al.,2015;Rosbakh et al.,2021)。但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人为管理等的作用,不同作物的各物候期,以及生长阶段变化趋势和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地域分异特征。例如,Ren等(2019a)发现在区域尺度上,中国的小麦生长季节峰值( peak of growing season,PGS)和南亚的小麦生长季节结束(end of growing season,EGS)均呈现显著超前的趋势,变化率为–0.13d/a。在欧洲,1981~2014年,PGS和 EGS分别显著提前了 0.16d/a和 0.19d/a。然而,在北美,他们发现所有生长季节开始( start of growing season,SGS)、PGS和EGS均存在显著延迟的趋势,变化率为0.23~0.29d/a。在非洲小麦种植区和南半球,几乎所有的SGS、PGS和EGS在过去34年里都有显著的提前,变化率为–0.38~–0.08d/a。
  目前我国对作物物候的研究多集中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研究的物候期多集中在少数物候期,如播种期、出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例如,1981~2009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出苗期和越冬期平均分别推迟1.7d/10a和1.5d/10a,而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平均分别提前2.7d/10a和1.4d/10a(Xiao et al.,2013)。1983~ 2005年,北方冬麦区冬小麦返青期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提前(雷秋良等,2014)。1981~2009年,在西北种植区,冬小麦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了0.3~0.4d/a、0~0.2d/a、0.3d/a、0.2~0.4d/a;全生育期天数缩短了0.6~1.3d/a,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He et al.,2015; Xiao et al.,2018)。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播种期和出苗期推迟,开花期、返青期、成熟期(收获期)提前,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长度缩短,生殖生长期
  天数延长(赵彦茜等,2019)。
  不同区域玉米各物候期和生长期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有所差异。例如,1981~2007年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多数地区春玉米播种期、出苗期和开花期提前,成熟期延后;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Li et al.,2014)。在华北地区,夏玉米成熟期推迟,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 Wang et al.,2016;Xiao et al.,2016a)。西北地区灌区玉米播种期提前5~10d,全生育期延长约6d;旱作区玉米生育期受到热量和降水的共同作用,播种期提前1~2d,全生育期缩短约6d(雷秋良等,2014)。1981~2010年,中国玉米主产区的玉米播种、抽雄和成熟日期均推迟;春玉米和春夏玉米产区营养生长期延长;夏玉米产区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大多延长(Liu et al.,2020)。
  我国水稻种植类型主要分为单季稻和双季稻,单季稻大致在长江以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双季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1981~2010年,除成熟期外,中国早稻其余物候期呈现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晚稻播种期、出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而其余物候期提前。中稻和早稻的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延长,而晚稻却呈现缩短趋势( Bai and Xiao,2020)。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单季稻移栽期提前,抽穗期和成熟期延后,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延长,其变化趋势与东北平原单季稻基本一致,但变化趋势更为显著。而双季稻的移栽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提前,营养生长期与全生育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Liu et al.,2019)。
  1981~2010年,中国东部主要大豆产区大豆物候变化显著。观测到的播种、出苗、开花和成熟日期平均延迟了1.78d/10a、0.83d/10a、0.19d/10a和0.62d/10a。此外,大豆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62d/10a和1.16d/10a,相反,生殖生长期平均延长了0.43d/10a(He et al.,2020)。1992~2011年,东北地区春大豆物候期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气候变暖导致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0.68d/10a,全生育期平均缩短1.43d/10a,变化幅度较大(Liu and Dai,2020)。
  相较于四大主要作物,目前的研究对于国内经济作物及其物候变化的关注较少。Zhang和Liu(2022)的研究表明:1991~2010年,中国高粱的播种期、出苗期、三叶期和乳熟期都呈现出显著的提前趋势(P<0.05)。油菜的播种期、出苗期和五真叶期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0.55~0.91d/a)。花生的物候期普遍推迟(0.12~0.86d/a)。1981~2017年,中国棉花主播区的棉花出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棉铃裂铃期提前了0.026~0.351d/a,而播种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了0.170和0.337d/a(Li et al.,2021)。
  总体而言,目前物候变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四大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不同区域尺度下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不同的研究结果难以统一。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经济作物及其物候行为,但关于经济作物物候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是如何受到影响的研究仍然缺乏。
  1.2.2 作物物候期的影响要素
  1. 气候要素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对温度的下限有一定要求,对温度的上限也有一定的要求。温度升高可以促进作物的发育,使作物物候期缩短( Zheng et al.,2009; Wang et al.,2016;Zhang et al.,2016;Ahmad et al.,2017a)。当环境温度超过了发育温度上限,会对其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 Anandhi et al.,2016)。因此,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是否超出了作物生长的昀适温度范围。如果温度低于作物生长的昀适温度,增温将给作物生长带来正面效应;反之,如果温度已经超过作物生长的昀适温度,增温则会给作物生长造成负面影响。作物在不同物候期和生长期的温度上限、温度下限及昀适温度存在较大差异。例如,Wang等(2017)指出小麦在开花前的温度下限、昀适温度及温度上限分别为0℃、27.5℃和40℃,而开花后分别为0℃、33℃、44℃。在以往作物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方面的研究中,更多关注作物物候对均温的响应,对极端高温响应的研究较少。然而,随着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极端高温对作物物候的影响机制在物候模型发展过程起到关键作用。例如,Lizaso等(2018)发现极端高温显著加快发育速度,从而缩短玉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共约30d)。Liu等(2017)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每上升1℃,华北平原玉米生长期缩短3.2~10d。然而,作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温度需求不同,因此对温度的敏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孟林等(2015)研究发现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华北平原夏玉米全生育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缩短2.71d和1.07d。
  (2)光照的影响
  光照对作物物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周期对作物发育进程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作物的发育速度(从播种到开花持续时间的倒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的响应决定的(Craufurd and Wheeler,2009;Liu et al.,2018b; Pérez-Gianmarco et al.,2019)。Kumagai等(2020)研究了作物生长期受光照的影响,发现作物生长在诱导期对光周期非常敏感。但Liu等(2018a)研究发现中国过去几十年日照时数的减少对小麦开花期提前的影响较小,开花期提前主要是由气温不断升高造成的。Guo等(2014)研究表明1963~2008年,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研究进展2
1.2.1 主要作物物候期变化2
1.2.2 作物物候期的影响要素4
1.2.3 作物物候变化的研究方法6
1.3 作物类型与数据来源11
1.4 研究方法12
1.4.1 趋势分析12
1.4.2 积温计算13
1.4.3 敏感度分析13
1.4.4 相对贡献度分析13
第2章 小麦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16
2.1 小麦研究区概况16
2.1.1 小麦种植情况16
2.1.2 小麦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17
2.2 小麦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23
2.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23
2.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26
2.3 小麦物候变化特征28
2.3.1 小麦物候期变化特征28
2.3.2 小麦生长期变化特征35
2.4 小麦物候变化归因分析38
2.4.1 小麦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38
2.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小麦物候变化的影响40
2.4.3 气候要素对小麦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43
2.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小麦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45
2.5 讨论46
2.5.1 气候变化与小麦物候变化特征46
2.5.2 小麦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47
2.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小麦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比较48
2.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小麦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比较49
2.6 小结50
第3章 玉米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51
3.1 玉米研究区概况51
3.1.1 玉米种植情况51
3.1.2 玉米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52
3.2 玉米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59
3.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59
3.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61
3.3 玉米物候变化特征65
3.3.1 玉米物候期变化特征65
3.3.2 玉米生长期变化特征72
3.4 玉米物候变化归因分析76
3.4.1 玉米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76
3.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物候变化的影响80
3.4.3 气候要素对玉米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84
3.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87
3.5 讨论90
3.5.1 气候变化与玉米物候变化特征90
3.5.2 玉米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91
3.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玉米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92
3.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玉米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93
3.6 小结94
第4章 水稻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95
4.1 水稻研究区概况95
4.1.1 水稻种植情况95
4.1.2 水稻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99
4.2 水稻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100
4.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100
4.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104
4.3 水稻物候变化特征107
4.3.1 水稻物候期变化特征107
4.3.2 水稻生长期变化特征115
4.4 水稻物候变化归因分析119
4.4.1 水稻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119
4.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水稻物候变化的影响122
4.4.3 气候要素对水稻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127
4.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水稻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130
4.5 讨论132
4.5.1 气候变化与水稻物候变化特征132
4.5.2 水稻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133
4.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水稻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134
4.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水稻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135
4.6 小结136
第5章 大豆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138
5.1 大豆研究区概况138
5.1.1 大豆种植情况138
5.1.2 大豆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142
5.2 大豆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142
5.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142
5.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145
5.3 大豆物候变化特征147
5.3.1 大豆物候期变化特征147
5.3.2 大豆生长期变化特征152
5.4 大豆物候变化归因分析155
5.4.1 大豆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155
5.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大豆物候变化的影响158
5.4.3 气候要素对大豆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162
5.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大豆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165
5.5 讨论167
5.5.1 气候变化与大豆物候变化特征167
5.5.2 大豆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168
5.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大豆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169
5.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大豆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170
5.6 小结171
第6章 棉花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172
6.1 棉花研究区概况172
6.1.1 棉花种植情况172
6.1.2 棉花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174
6.2 棉花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175
6.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175
6.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175
6.3 棉花物候变化特征177
6.3.1 棉花物候期变化特征177
6.3.2 棉花生长期变化特征179
6.4 棉花物候变化归因分析182
6.4.1 棉花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182
6.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棉花物候变化的影响184
6.4.3 气候要素对棉花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186
6.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棉花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188
6.5 讨论189
6.5.1 气候变化与棉花物候变化特征189
6.5.2 棉花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190
6.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棉花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191
6.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棉花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191
6.6 小结192
第7章 高粱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193
7.1 高粱研究区概况193
7.1.1 高粱种植情况193
7.1.2 高粱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195
7.2 高粱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196
7.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196
7.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196
7.3 高粱物候变化特征199
7.3.1 高粱物候期变化特征199
7.3.2 高粱生长期变化特征202
7.4 高粱物候变化归因分析204
7.4.1 高粱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204
7.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高粱物候变化的影响206
7.4.3 气候要素对高粱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08
7.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高粱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09
7.5 讨论210
7.5.1 气候变化与高粱物候变化特征210
7.5.2 高粱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211
7.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高粱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12
7.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高粱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13
7.6 小结214
第8章 谷子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215
8.1 谷子研究区概况215
8.1.1 谷子种植情况215
8.1.2 谷子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216
8.2 谷子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217
8.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217
8.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218
8.3 谷子物候变化特征219
8.3.1 谷子物候期变化特征219
8.3.2 谷子生长期变化特征222
8.4 谷子物候变化归因分析223
8.4.1 谷子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223
8.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谷子物候变化的影响225
8.4.3 气候要素对谷子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27
8.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谷子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29
8.5 讨论230
8.5.1 气候变化与谷子物候变化特征230
8.5.2 谷子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231
8.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谷子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31
8.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谷子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32
8.6 小结233
第9章 油菜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234
9.1 油菜研究区概况234
9.1.1 油菜种植情况234
9.1.2 油菜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238
9.2 油菜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238
9.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238
9.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240
9.3 油菜物候变化特征242
9.3.1 油菜物候期变化特征242
9.3.2 油菜生长期变化特征245
9.4 油菜物候变化归因分析247
9.4.1 油菜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247
9.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油菜物候变化的影响248
9.4.3 气候要素对油菜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52
9.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油菜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53
9.5 讨论255
9.5.1 气候变化与油菜物候变化特征255
9.5.2 油菜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256
9.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油菜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56
9.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油菜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57
9.6 小结257
第10章 花生物候变化及归因分析259
10.1 花生研究区概况259
10.1.1 花生种植情况259
10.1.2 花生物候期定义与观测标准261
10.2 花生生长期内气候要素变化261
10.2.1 气候要素时间变化特征261
10.2.2 气候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区域分异262
10.3 花生物候变化特征264
10.3.1 花生物候期变化特征264
10.3.2 花生生长期变化特征266
10.4 花生物候变化归因分析267
10.4.1 花生物候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分析267
10.4.2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花生物候变化的影响269
10.4.3 气候要素对花生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71
10.4.4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对花生物候变化的相对贡献度273
10.5 讨论274
10.5.1 气候变化与花生物候变化特征274
10.5.2 花生物候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度274
10.5.3 气候变化及管理措施对花生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75
10.5.4 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和累积日照时数对花生物候变化的贡献度比较276
10.6 小结276
第11章 不足与展望278
参考文献280
附录29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