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累积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76228
  • 作      者:
    陈安强,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累积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聚焦云南水环境敏感的高原湖泊流域,以高原湖区农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全面介绍了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位波动特征、农田土壤剖面氮素累积现状、地下水位波动对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浅层地下水的氮素污染与来源等研究进展和研究内容,提出了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素减蓄与高效利用的策略和方法。《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累积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为读者快速了解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素累积和浅层地下水氮素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高原湖泊流域概况
  **节 地理位置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21°8′~29°15′N、97°31′~106°11′E,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接老挝和越南。云南省是我国天然湖泊*多的省份之一,湖泊流域涉及昆明、大理、玉溪、丽江、红河等州(市)的17个县。全省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37个,水面面积总和约1100km2,湖泊总储水量约300亿m3,其中湖泊面积排名靠前的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湖”)分别为:滇池、洱海、星云湖、阳宗海、抚仙湖、杞麓湖、程海、异龙湖、泸沽湖。“九湖”流域总面积为7849.7km2,约占全省面积的2%;湖泊水面总面积为1020.8km2,总蓄水量为299.6亿m3。九大高原湖泊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分属昆明、玉溪、大理、红河、丽江等州(市)。因泸沽湖水质类别为Ⅰ类,湖泊周边农田面积较小,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低,因此,在以下的研究中并未涉及该湖泊流域,重点针对滇池、洱海、星云湖、阳宗海、抚仙湖、杞麓湖、程海、异龙湖8个湖泊进行研究。
  滇池是云南省*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流域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境内(24°27′~25°27′N,102°29′~103°00′E),流域总面积2930.0km2,包括盘龙区、西山区、五华区、官渡区、晋宁区、呈贡区、嵩明县7个县(区),流域呈南北走向,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滇池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下游,湖体呈南北走向,湖泊水面面积309.5km2,湖面海拔1886.4m。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湖泊,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25°25′~26°16′N,99°32′~100°27′E),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洱海湖体呈南北走向,流域面积2565.0km2,湖泊水面面积282.9km2,湖面海拔1973.7m。洱海湖体主要在大理市主城区上游,北岸连接洱源县东南隅、苍山东麓、玉案山西麓。湖泊沿岸,东有挖色、海东等镇,南有下关、凤仪等镇,西有喜州、湾桥、城邑、七里桥等镇,北有双廊、江尾两镇。泄水口西洱河位于大理城区西南端。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24°29′~24°55′N,102°42′~103°4′E),是中国*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居滇中盆地中心,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西部、北部、东部分别与昆明市所辖的呈贡区、晋宁区、宜良县相邻,南部与玉溪市所辖的江川区、华宁县毗邻。抚仙湖湖体呈南北走向,流域面积674.7km2,湖泊水面面积216.6km2,湖面海拔1721.0m。抚仙湖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属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位于滇中湖群五大湖泊(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和滇池)的中心部位,与滇池、杞麓湖和阳宗海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7.0km、18.0km和27.0km,南部有2.5km长的玉带河与星云湖相通。
  星云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境内(24°17′~24°23′N,102°45′~102°48′E),东临华宁县,西接玉溪红塔区,南与通海接壤,北与晋宁、澄江两县为邻。星云湖流域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湖体呈南北走向,流域面积375.0km2,湖泊水面面积34.7km2,湖面海拔1722.0m。
  杞麓湖流域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境内(24°4′~24°14′N,102°33′~102°52′E)。流域北枕江川县星云湖,南望*江干流,西依玉溪大河(*江上游段),东邻华宁县龙洞河。通海县城距昆明市133.0km,距玉溪市54.0km。杞麓湖湖体呈东西走向,流域面积354.0km2,湖泊水面面积37.3km2,湖面海拔1796.8m。
  异龙湖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境内(23°28′~23°42′N,102°28′~102°38′E)在县城异龙镇东南3.0km处。异龙湖湖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流域面积360.4km2,湖,泊水面面积31.0km2,湖面海拔1412.2m。异龙湖在珠江支流南盘江与红河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带,系南盘江支流泸江的源头,原属珠江水系;1971年凿开青鱼湾洞后,湖水从青鱼湾隧道放入五郎沟河,经小河底河进入红河,属红河水系;2017年3月10日,异龙湖湖水实现西进东出,复归珠江水系。
  程海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南部,隶属永胜县程海镇(26°27′~26°38′N,100°38′~100°41′E),东与东山乡接壤,南与期纳镇相邻,西与顺州乡交界,北与三川镇毗邻,是永胜县南端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湖心距离永胜县城18.5km,距丽江古城120.0km,距昆明410.0km,距泸沽湖200.0km,距大理140.0km。程海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湖体呈南北走向,流域面积318.3km2,湖泊水面面积77.2km2,湖面海拔1503.0m。
  阳宗海位于昆明市和玉溪市的宜良、呈贡、澄江三县交界处(24°27′~24°54′N,102°55′~103°02′E),距昆明市区约36.0km,为小江断裂控制形成的天然断陷淡水湖泊。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和水流的溶蚀,山系、河流、湖体均呈南北走向。阳宗海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流域面积286.0km2(含摆依河引洪区域94.0km2),湖泊水面面积约31.7km2,湖面海拔1770.0m。
  第二节 地形地貌
  云南省是多山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4%。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云南境内主要水系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横断山脉地区的怒江和澜沧江,通过本省向南流出国境至印度洋;北部为金沙江水系、南盘江水系,经长江、珠江入海;中南部红河流经越南入海。
  滇池流域以滇池湖体为中心,形成由滇池水域、湖滨平原、山前台地、中山山地逐级抬升,且*具特色的不对称阶梯状同心椭圆高原盆地地貌格局。滇池流域山地和丘陵面积达2030.0km2,湖滨平原面积590.5km2,湖泊水面面积309.5km2,山地、平原、水面面积比约为6︰2︰1。流域内面山地带可以分为12个小流域,包括:柴河水库流域、小河流域、甸尾河流域、松华坝水库流域、宝象河水库流域、果林水库流域、洛龙河上游流域、横冲水库流域、松茂水库流域、大河水库流域、双龙水库流域、西山散流。
  洱海流域地势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倾斜,海拔为1852~4122m。不同区域坡度差异明显,51%的流域面积坡度在13°以上,坡度较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海西与海北的坝区,海西苍山山脊、海北、海东与海南地形坡度较大。*高区域位于洱海西岸的苍山山脉,由19座山峰自北向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南北长48.0km,东西宽约10.0km,*高峰为苍山山脉的马龙峰,达4122m;*低处位于洱海的出水口——西洱河口,海拔仅1852.0m。大理坝子,是一片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平原,北起洱源县下山口,南抵大理市凤仪镇,东有洱海,西依苍山,长约60.0km,面积601.0km2。洱海流域东部地形为中山谷地湖滨复合地形,海拔1974~2800m;西部地形为高山分水岭冰成坝地形,海拔1974~4122m;南部地形为中山宽谷及盆地复合地形,海拔1852~3300m;北部地形为中山冲积坝地形,海拔1974~3000m。
  抚仙湖流域以高原地貌为主,受构造盆地影响,区域内地势周围高、中间低,相对高差大。抚仙湖东西两岸山势陡峭,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湖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与澄江坝子相连,湖面形似葫芦状,南北向发育,中间窄,两端宽,北端宽而深,南部窄而浅,北部*宽处11.5km,中段*窄为3.2km,平均宽度6.8km。区域内*高点为梁王山,海拔2820m。山脉经东虎山(2628m)、黑汉山(2494m)、谷堆山(2648m)、老君山(2319m)等一系列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了金沙江水系(滇池)与珠江水系(抚仙湖、星云湖)的分水岭。
  星云湖流域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受前震旦纪晚期的晋宁运动波及,加里东运动造成本区中、上寒武世至志留纪的沉积缺失。星云湖海拔*高点2648m、*低点1690m。星云湖流域处于滇东“山”字形构造体系的前弧与脊柱之间地盾区域,由于地壳局部下陷形成。星云湖周围为低山、丘陵地形,为滇中高原陷落型浅水湖泊;流域内山区、半山区约占65%,坝区占35%,水域占14%。
  杞麓湖流域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湖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山峦起伏,中部为湖泊,湖面海拔1790m,湖周为平坝区,主要分布在湖泊的南、西、北三面,面积约100km2,坝区外围为中低山,海拔多为1979~2100m。流域主要由山区和坝区组成,面积分别占61%和30%。杞麓湖四周为平坦肥沃的农田,是通海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在地质构造上,流域处于云南“山”字形构造体系的前弧内缘,由通海复式褶皱及伴生的一系列北东向压性和压扭性断裂组成,受*江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影响,地震灾害比较频繁。
  异龙湖湖区呈东西向条带状,为断陷溶蚀湖积盆地,湖盆中为长30km、宽2~6km、面积92km2的冲积平原。湖区内地势平坦,沿西北向东南展布,海拔1420m左右,呈半封闭状态,盆内积水成湖,周围均为构造侵蚀中、低山地。盆地周围山峦起伏,从而构成了异龙湖汇水区典型的中山湖盆地貌。异龙湖北靠乾阳山,岸坡较陡,一般为35°以上的高坡;南岸为五爪山,山峦丘陵起伏,岸坡地势低缓,坡度在20°以下,坡积厚度一般在20m左右;湖东、西两面地势平缓,均已开垦为农田,湖西为冲积坝,石屏县城就坐落在冲积坝上。
  程海湖东、西、北三面环山,山体海拔为2500.0~3300.0m,南北地势平坦。东面为红层碎屑岩组成的高山地形,坡度较缓;西面为玄武岩组成的连绵不断的陡峻高山,在山坳中有稀疏的村庄和少量农田;北面为碳酸盐岩组成的中山地形,山坡上有大片农田和村庄。湖面呈现狭长形。根据成因类型及组合形态,程海流域地形可分为堆积地貌、侵蚀构造地貌、溶蚀构造地貌三大类。
  阳宗海呈南北狭长形分布,四周群山环抱。随着构造断陷的演变,先形成阳宗、汤池整个断陷盆地,在盆地基础上发育成构造湖。整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特征。流域内面积较大的平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阳宗镇、东部草甸海周边、东北部汤池街道和西部七甸产业园。阳宗海流域坡度为15°~45°的土地占比较大,坡度在15°以下的用地(包括水域)不足总用地面积的35%。
  第三节 气候条件
  滇池流域气候水平分布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垂直分布包括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流域大部属低纬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如春。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气温日较差大、年差较小。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907.1mm,年均相对湿度74%,年均日照时数2316h,年均风速3.5m/s,年均蒸发量1633.9mm,全年无霜期313天。滇池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季节变化并不一致。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滇池流域的年均气温、*高气温和*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低气温增温幅度远高于年均气温和*高气温。季节变化中,冬季增温的幅度*大,春季*小。
  洱海流域属典型的低纬度高原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全年有干湿季之别而无四季之分。每年11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5月下旬至10月为雨季。年均气温在15℃左右,*冷月(1月)平均气温5℃左右,*热月(7月)平均气温25℃左右,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年均日照时数2250~2480h,年均相对湿度66%,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均风速2.3m/s,年均降水量1048.0mm,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9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高原湖泊流域概况1
**节 地理位置1
第二节 地形地貌2
第三节 气候条件4
第四节 水文水资源6
第五节 土壤与植被9
第六节 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11
一、土地利用11
二、种植业12
三、养殖业14
第七节 社会经济16
第二章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储量分布特征18
**节 引言18
第二节 土壤氮浓度测定与储量计算20
一、土壤剖面样品采集20
二、土壤氮储量计算20
第三节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理化性质21
一、高原湖区农田土壤理化参数变化特征21
二、高原湖区农田0~100cm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23
三、高原湖区农田0~100cm土壤pH变化特征24
四、高原湖区农田0~100cm土壤容重变化特征25
五、高原湖区农田0~100cm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26
第四节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储量分布27
一、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浓度变化特征27
二、高原湖区农田土壤氮储量变化特征31
第五节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中氮累积的影响因素37
第六节 小结39
参考文献39
第三章 高原湖区农田浅层地下水位变化42
**节 引言42
第二节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43
第三节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位随地形的变化44
一、浅层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44
二、浅层地下水位沿高程的变化44
三、影响浅层地下水位的因素46
第四节 小结51
参考文献51
第四章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驱动的农田土壤氮流失53
**节 引言53
第二节 浅层地下水位波动下氮在土壤剖面和地下水中的分配54
一、土壤剖面取样与地下水位波动模拟试验54
二、地下水中氮浓度变化57
三、土壤剖面氮浓度变化58
四、浅层地下水位波动下土壤剖面氮流失速率59
五、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氮流失的影响61
六、小结62
第三节 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63
一、样品采集与测试63
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64
三、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因素67
四、小结68
第四节 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对土壤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68
一、土壤氮转化主要功能基因及影响因素68
二、原状土柱模拟试验过程与样品采集70
三、土壤剖面中氮形态变化71
四、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72
五、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对氮浓度的响应73
六、小结76
第五节 浅层地下水位波动驱动的农田土壤氮流失量估算77
一、基于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的地下水位波动下农田土壤氮流失量估算77
二、基于解吸法的地下水位波动下农田土壤氮流失强度估算78
三、小结80
参考文献80
第五章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剖面与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关系86
**节 引言86
第二节 高原湖区土壤剖面-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监测87
一、监测点位的空间布设87
二、水、土中氮浓度与地下水位监测88
三、土壤对氮的吸附-解吸试验89
四、指标计算89
第三节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对氮的吸附-解吸特征90
一、不同土壤发生层NH4+-N的吸附特征90
二、不同土壤发生层NH4+-N的解吸特征93
三、不同土壤发生层理化性质对NH4+-N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93
第四节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剖面与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的关系95
一、浅层地下水位的月际变化95
二、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与地下水位的关系96
三、土壤剖面氮浓度与地下水位的关系97
四、土壤剖面与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关系99
第五节 影响高原湖区农田土壤与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变化的因素100
一、浅层地下水位100
二、土壤剖面物理特性101
三、施肥102
四、水文条件102
五、地形103
第六节 小结104
参考文献104
第六章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变化及驱动因素108
**节 引言108
一、浅层地下水中氮的时空分布109
二、浅层地下水中氮污染的影响因素109
第二节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时空变化112
一、取样与分析112
二、浅层地下水理化参数变化特征113
三、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及其构成116
四、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空间差异119
第三节 影响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时空变化的因素124
一、影响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变化的因子筛选124
二、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与关键因子的量化关系126
三、影响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变化的因子分析127
第四节 小结128
参考文献128
第七章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氮浓度预测132
**节 引言132
第二节 数据获取与模型建立方法133
一、数据获取133
二、模型建立方法135
第三节 *优预测因子的筛选与评估139
一、特征选择139
二、基于变量集的模型评估140
三、模型中各预测变量的意义142
第四节 *优数据量的确定与评估146
第五节 不同模型表现分析148
第六节 预测模型不确定性评价150
第七节 小结151
参考文献151
第八章 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与贡献155
**节 引言155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理化指标测定157
一、浅层地下水取样157
二、浅层地下水样理化参数和同位素分析160
三、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去向和贡献计算161
第三节 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分布特征162
一、浅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组成162
二、浅层地下水中氮的构成163
三、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同位素组成164
第四节 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与贡献164
一、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与贡献164
二、浅层地下水中氮的转化过程167
第五节 影响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贡献的因素169
一、土地利用与季节变化对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的影响169
二、基于同位素方法确定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的不确定性170
三、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来源与贡献的环境应用171
第六节 小结171
参考文献172
第九章 高原湖区农田土壤累积氮素减蓄技术176
**节 农田土壤累积氮素减蓄技术概述176
一、肥料“外源氮”减量技术176
二、节水减渗技术179
三、土壤“内源氮”去除技术181
四、“控外源,去内源”技术综合评价182
第二节 基于硝化抑制剂的氮素减量参数确定183
一、硝化抑制剂类型和用量选择试验183
二、添加不同硝化抑制剂水稻土的NO3–-N和NH4+-N含量变化184
三、添加不同硝化抑制剂水稻土的硝化抑制率变化186
第三节 休耕对高原湖区农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氮累积的影响186
一、背景186
二、休耕前后土壤剖面和浅层地下水中氮的监测187
三、休耕前后土壤剖面中氮累积特征188
四、休耕前后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变化特征190
五、休耕前后土壤氮累积差异对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的影响192
第四节 小结193
参考文献1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