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快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429206
  • 作      者:
    欧阳南江[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欧阳南江,1963年生,男,重庆合川人,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理学博士,任职于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曾主持开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广州海珠区分区规划等多项规划;作为省建设厅的专家,参加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山、湛江等城市总体规划和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近期规划的评审工作;1996~2000年期间协助广东省建设厅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开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广东省建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等市厅级以上奖项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快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以东莞市的城市化为例,利用各种定量的理论和方法,结合RS与GIS技术,详细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对土地、生态、人口方面的影响,建立相应模型探讨了东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城镇集聚能力、人居环境、生态资产和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模拟东莞市未来的城镇扩张、交通生成、环境容量、生态安全、适度人口规模,并基于城市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需求提供相关的发展对策。《快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将实践案例、数据分析和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客观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其研究成果,为东莞市的进一步城市升级提供指导依据;对一些尚处于城市化初期或后发地区提供参考思路,防患于未然;也可以作为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3.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
  (1)土地人口承载力模型。土地人口承载力受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因子要素制约,它反映的是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水平和协调程度。通过对多因子要素的评价分析,根据各因子对土地人口承载力所起作用的差异,重点探索其主要影响因子,并从动态角度,对各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土地资源利用系统的内在规律和反馈机制,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国内外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常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土地资源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非线性规划方法等几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方法均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上限作为承载力计算的目标,基本属于静态的研究方法;后三种分析方法则属动态研究方法。郭艳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最大供给量分析,人口规模应控制在:3000万人以下,人均占地200m左右(阎耀军,2003)。
  (2)协调度模型。吴文恒、牛叔文等人用主成分分析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中国1985~2004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态势(吴文恒,2006)。结果表明:中国与全面小康标准差距较大,资源环境容量空间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人口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不协同发展贯穿了这一时段,应选择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模式。天津社科院的阎耀军在探讨建立城市主要方面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理论依据的同时,依据理论原则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由人口(P)、资源(R)、环境(E)、经济(E)、社会(S)和域外6个子系统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简称PREES)。在这个框架中,每个子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具体指标,都按照对立统一关系划分为相互对应的两个指标群,从而可以大大增强该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功能。刘小林设计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大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反映各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确定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并介绍二、三、四系统间的协调系数及计算方法,以此衡量某一系统与其他系统相适应的程度(刘小林,2007)。
  (3)遥感技术与仿真模拟。近年来在环境动态监测测各评价方面被广泛应用的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能够通过对不同地理单元内各种地理信息的采集、转换和软件工具的集成处理,对资源环境演变的空间模式、要素问的统计关系以及时间变化进行系统模拟。目前怎样将表达长期时间序列和系统内部结构关系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与擅长反映空间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结合起来,可能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解译,可以获取准确的资源空间信息并实现数据的空间化,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程度将会逐步提高。比如系统动力学(SD)的应用,可以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系统进行动态的定量化计算,借助遥感技术(RS)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数据,应用GIS技术可以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随着研究方法的成熟,SD、RS、GIS这三项技术必将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王炜撰文指出应按照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大遥感技术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结合地面常规监测,使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王炜,2011)。周晨列举了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土地利用监测、区域生态调查、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周晨,2011)。
  ……
展开
目录
自序
前言
绪论
0.1研究背景
0.1.1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
0.1.2人、地、环境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0.1.3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必然选择
0.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0.2.1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0.2.2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0.2.3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协调性
0.2.4相关技术方法应用进展
0.3研究目标与意义
0.4本书的组织架构
第一篇  土地变化篇
第l章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信息提取
1.1数据资料来源
1.2面向对象的遥感解译方法
1.3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1.3.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1.3.1.1土地利用变化幅
1.3.1.2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1.3.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1.3.2.1景观格局指数
1.3.2.2土地变化图谱
第2章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
2.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数据来源
2.1.2研究方法
2.2驱动力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2.2.1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模型
2.2.2耕地和果园流失驱动力模型
第3章  城镇扩张特征及集聚能力变化
3.1城镇扩张特征分析
3.1.1城市紧凑度
3.1.2城市信息熵
3.1.3城市扩张分形特征
3.1.4城市扩张强度时空分异特征
3.2城镇集聚能力评价
3.2.1潜力模型
3.2.2城镇集聚能力变化分析
第4章  城镇扩张与交通变化的互动关系
4.1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结构反馈作用
4.2城市扩张与交通干线的空间关系
4.2.1纵向发展关系
4.2.2横向发展关系
4.3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互动影响机制分析
4.3.1交通系统对城市用地发展的影响分析
4.3.2城市用地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作用分析
4.4基于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模型
4.4.1交通区位势能原理
4.4.2人口一土地一交通互动机理
4.4.3交通生成预测模型的构建
4.4.4模型实例应用
4.4.5结果分析
4.5基于交通引导的城市扩张元胞自动机模型
4.5.1城镇扩张CA模型
4.5.2模型实例应用
4.5.3结果分析

第二篇  生态环境篇
第5章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容量分析
5.1研究方法与指标获取
5.1.1评价指标体系
5.1.1.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5.1.1.2评价指标体系
5.1.2指标计算方法
5.2人居环境历史变化分析
5.2.1工业污染源分析
5.2.1.1排放总量空间分布特征
5.2.1.2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5.2.1.3工业污染影响
……
第三篇  人口规模篇
第四篇  发展对策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