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与逻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7736
  • 作      者:
    刘志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志昌,政治学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服务、地方冶理和社会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与逻辑研究”,参与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国情调研项目以及国家财政部重大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两部(合著),在《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和为中央组织部、国家财政部、湖北省民政厅等提供咨询报告共3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和逻辑》选取基本公共服务中的社会保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对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均等状况的历史考察,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原则和供给结果,《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和逻辑》将建国后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平均导向时期(1949—1984年)、差异导向时期(1985—2005年)和均衡导向时期(2006—)。1949年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趋势是从“低水平的平均”到“非均等”,再到“均等”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变量在不同时期的不断变化,相互影响,决定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函数,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而具有内在逻辑。
展开
精彩书摘
  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民政部《关于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报告》,并确定“以民政部为主先行进行探索和试点”。报告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产生了新的社会保障要求;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国家、集体、个人可以承受的能力为基础,以范围由小到大,内容因地制宜由少到多,标准由低到高为原则;在资金来源上,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1991年2月,民政部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1991年10月,民政部在山东牟平县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总结和推广山东牟平县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1992年7月底,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验。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1992年民政部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在全国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坚持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方向。由点到面,逐步发展”。<br>  农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分别记在个人名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月缴费标准设2元、4元、6元、8元、10元、12元、14元、16元、18元、20元十个档次,供不同的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基金以县级机构为基本核算单位,按国家政策规定运营;保险对象达到规定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总额计发养老金。1997年,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约有8300万人。1998年,国务院决定农村社保险业务管理由民政部移交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同时,中央主要领导决定暂缓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意见及利息持续下调的局面,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一&nbsp;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br>二&nbsp;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br>三&nbsp;研究框架与基本概念<br>四&nbsp;研究方法<br>五&nbsp;创新与不足<br><br>第一章&nbsp;平均导向下的基本公共服务<br>一&nbsp;社会保障的制度演变<br>(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br>(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br>二&nbsp;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实态<br>(一)城镇社会<br>(二)农村社会<br>(三)城乡社会<br>三&nbsp;小结<br><br>第二章&nbsp;差异导向下的基本公共服务<br>一&nbsp;社会保障的制度演变<br>(一)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br>(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br>二&nbsp;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实态<br>(一)样本和数据来源<br>(二)区域比较<br>(三)城乡对比<br>三&nbsp;小结<br>(一)社会保障城乡分化,差距逐步扩大<br>(二)社会保障的区域差距形成并扩大<br><br>第三章&nbsp;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治因素<br>一&nbsp;政权的合法性基础<br>二&nbsp;中国共产党对平等理想的追求<br>(一)意识形态是共产党合法性的重要基础<br>(二)平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追求目标<br>(三)平等理想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br>三&nbsp;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目标的追求<br>(一)经济发展是共产党合法性的重要基础<br>(二)经济发展是共产党人的追求目标<br>(三)发展目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br>四&nbsp;小结<br><br>第四章&nbsp;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济因素<br>一&nbsp;经济因素对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导向的影响<br>(一)工业化道路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br>(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br>(三)经济因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br>二&nbsp;经济因素对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导向的影响<br>(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回归家庭保障<br>(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城镇社会保障改革<br>(三)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br>三&nbsp;小结<br><br>第五章&nbsp;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文化因素<br>一&nbsp;社会矛盾演变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变迁<br>(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私人产品供给不足<br>(二)改革开放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br>二&nbsp;社会现代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br>(一)需求与消费结构的现代化是催生公共服务需求的内在动力<br>(二)家庭结构的现代化是催生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推力<br>(三)就业结构的多样化对扩大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br>(四)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分化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迫切要求<br>(五)社会建设滞后是导致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br>三&nbsp;中国传统文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br>(一)人人平等的思想<br>(二)家庭保障的思想<br>四&nbsp;小结<br>结论与讨论<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