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务员制度的中国语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407856
  • 作      者:
    杨成炬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按照作者杨成炬的说法,《博学文库:公务员制度的中国语境研究》的价值在于把公务员制度及其中国语境作为吏治法律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其研究的对象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官吏从君主的“牧民官”演变成了法律上的“公务员”和官方宣传文本中所称的“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可谓乾坤大挪移,天地大转换。然而,官吏制度的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治理官吏的制度及其理论依据是否有改变?在这套制度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否置换?这些问题仍然是人们关心和努力在探寻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发生频率和被曝光次数越来越繁密的官员腐败和公务员或“临时工”与民众冲突的事例,对现代法治语境下究竞应该如何管理各级官员、监督和约束其施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成为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成炬,法学博士,安徽定远人。现任职于安徽大学法学院暨安徽大学廉政法治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从事法理学、立法学、公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教育部、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和省领导圈定课题各1项,参与著作编写10余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博学文库:公务员制度的中国语境研究》作者杨成炬对以往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了相当全面的回顾,既总结归纳了前人的学术成就,又不囿于现成的框架,在研究的视角和维度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作者认为,中国公务员制度运行的现实环境主要包括考试择人的传统、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及家长式主导的传统官僚制等,此即所谓公务员制度的中国语境,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把政治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分析的思路拓宽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范围,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展开
精彩书摘
  民国时期的公务员考试实际上是一种资格考试,因为通过考试者被实际分发任用的很少,“截止到1933年9月第二次高等考试举办前,100名合格人员只有8人真正被任用”。①学者们对民国公务员考试是资格考试还是录用考试,存在一定的争议。②从政府的视角分析,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每当需要人之际,往往遇到没有适当人才可供选择的尴尬,所以政府希望通过考试储备合格的人才以供遴选,这样的考试就是资格考试。民国的公务员考试及格人员难以被分发任用,其主要原因是地方势力出于自利的抵制及各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不管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资格的还是录用的,实际的情形是考试合格者被录用而不被任用,这正符合资格考试的特点。
  与民国不同的是,当代公务员考试是一种录用考试,应试者在报考时有明确的职位对象,资格条件也必须符合报考职位的特殊要求,要么成功,成为所报考的职位上的公务员;要么失败,与公务员无缘,下次再报考,不存在储才以待用的问题。录用考试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公开招考公务员而言的,但某些行业在系统内招收公务员时的考试属于资格考试,即录用考试是一般情况,资格考试是例外情况。如一些地方的警察类学校,在高考招生时确立了警察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条件要求,并按照今后录用警察的计划确定招生数量。学生临近毕业,在进入警察队伍前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报名、应试不对社会开放,通过考试者仅是获得公务员资格,能否成为公务员还需要用人单位的招录。这种公务员考试基本上没有竞争,实际上,其真正的竞争是在高考招生时,进入警校就决定了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如果他愿意)。也因为是资格考试,总有一些通过考试者、特别是女性最终不能成为公务员。
  我们说“考试是公务员制度区别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最显著的差异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说考试制度是公务员区别于传统吏治的最大特点,这句话就错了。因为在传统社会中,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成为做官的正途,科举选才代替了之前的乡举里选,也是一个进步,体现了韦伯的“工具理性”思想,但科举前后的吏治性质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说今天的“凡进必考”,相对于干部人事的举选制是一个进步,是可以的,但比较科举取才的传统吏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形式相似,只是考试内容不同,即选才的标准不同。
  录用考试解决了公务员队伍的“进口”问题,而进入以后的职业生涯则是举选制的一统天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录用考试继承了科举的精神,而任用上的举选制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吏治的继承与发展,带有较多的本土性质。举选比考试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乡举里选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举选制在科举考选制之前早已存在,且是官吏选拔的主要形式。科举代替举选登上历史舞台有它的必然性,“是举选制的腐败性被反复证明后历史所作出的正确选择”,①科举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规则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较好地防止徇私舞弊行为,其一大优越性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不受血缘、门第、出身、家世等先天的,以及道德品质等难以客观测度的因素影响,通过对人的文学修养以及社会见识的测试,来考察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择其优胜者赋予任官资格”,②最起码它能保证后备官员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
历史语境篇
第一章 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比较
第一节 汉语“公务员”概念的流变
第二节 当代与民国的公务员制度比较
第二章 制度移植的思想成因
第一节 清末吏治思想变革及影响
第二节 领袖的吏治思想及影响
第三章 公务员制度中的本土资源
第一节 官本位情结
第二节 学而优则仕的考试传统
第三节 党政双重管理的现代模式
第四章 西方文官理论的中国语境
第一节 政党分赃与一党执政
第二节 二分论与党管干部
第三节 科层制与传统官僚制

文化建构篇
第五章 官吏的人性
第一节 “经济人”的人性反思
第二节 “欲望人”的人性探索
第三节 官吏欲望“度”的把握
第六章 吏治法律文化概述
第一节 吏治法律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三节 吏治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第七章 吏治法律文化的建构逻辑
第一节 法治:吏治法律文化的基石
第二节 制度:吏治法律文化的硬件
第三节 伦理:吏治法律文化的软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