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433661
  • 作      者:
    刘金伟著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一场社会领域的革命,它将彻底地改变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型的城市社会。面对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国内外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理论
  1.国外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1)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早在16世纪至17世纪,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给人描绘了一幅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进入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更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全面的设想并努力付诸实施。傅立叶最早提出了关于实现全世界和谐的主张,在他1803年出版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现存的不公平、不和谐制度必将被“和谐制度”所替代。
  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进行了理想和谐社会的实践,1824年欧文到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在公社中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权利平等制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于1825年发表了《新基督教》一书,被马克思认为是圣西门作为工人阶级代言人的主要成果,圣西门在设想的未来和谐社会中,人人都要劳动,没有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人,并指出如果大家都接受这个理想,新的社会就一定会实现。
  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病态社会”的原因,并在其1842年撰写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拜物教进行了批判,对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自由进行了揭示,提出了“社会改革的理想”,描绘出一种共有共享、自由和谐的美好社会,是一个“全体和谐”的社会。马克思曾经把《和谐与自由的保证》称为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2)P西方社会学者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团结”思想主张认为,在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重新分化,造成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社会秩序也失去规范,处于混乱之中,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了为解决这样的社会冲突和危机,重塑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就应当对原有的社会结构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社会团结”体系,增强社会团结,防止社会分裂。
  帕森斯的“社会整合”思想。20世纪上半时期,以新经济政策倡导的“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的影响,美国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社会利益矛盾加剧,社会分裂进一步加深的现状。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提出了“社会整合”思想。帕森斯认为,每个社会都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构成,这个体系内包含各种价值、制度、规范、政策、信仰等,体系内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社会和谐与冲突、整合与分裂的关键。因此,单独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来构建的社会体系是不全面的,也难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帕森斯认为,只有在充分考虑社会综合体系内的各种要素之间协调安排,才能构建一个良性、稳定、和谐、持久的社会秩序。
  社会冲突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达伦道夫和寇舍等为代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思想,同时,他们还因为所处时期社会状况的不同,所关注冲突的层次、所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案与马克思有所不同。大体而言,他们更关注广泛的社会冲突,而不限于阶级冲突和可以用经济利益的差异来解释的冲突,更强调冲突对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更主张以理性沟通而不是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例如达伦道夫指出,社会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共识,一面是冲突。功能论关注前者,描述出一个有秩序的、静止的社会;而冲突论则关注后者,认为异议、矛盾会引起社会的变迁。功能论关注价值整合的问题,而冲突论则关注权力和利益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研究综述: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理论概况
第一节  城镇化与社会结构变迁理论
一、社会结构与城市社会结构
二、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理论
三、城镇化对社会结构调整的功能
第二节  城镇化与社会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
二、城市与社会现代化主要理论
三、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第三节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经济与社会不协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城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国内外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理论
四、城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二章  理论框架:社会建设视角下的和谐城市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理论内涵与构成
一、社会建设的内涵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建设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社会建设与和谐城市的关系
一、和谐城市是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社会建设是实现和谐城市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和谐城市评价的理论框架
一、和谐城市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二、和谐城市的内涵与原则
三、和谐城市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实证分析:中国和谐城市评价研究
第一节  中国和谐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二、现状与格局
三、区域比较
四、优势与劣势
第二节  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和谐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成功模式:和谐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第四章  问题分析:建设和谐城市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隔离与冲突
一、外来人口的融入问题
二、城市内部的阶层居住隔离问题
三、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冲突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一、城镇化中的贫困问题
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缺失
一、城市认同感缺乏
二、社会安全感下降
三、社区归属感缺失
第四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问题
一、城市的管理体制问题
二、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
三、基层社会的治理问题
四、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第五章  国内借鉴: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建设实践模式
第一节  成都“城乡一体化”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模式
一、实施背景
二、主要做法
三、主要启示
第二节  北京市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经验
一、北京市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背景
二、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
第六章  国外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改革经验
未来展望:目标、路径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