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7825
  • 作      者:
    刘劲松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考察民初议会政治的兴起衰落,外因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从议会自身出发,不免有雾里看花之感,其论证必然乏力。《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把民初的议会政治置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宏观上把握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而对民初议会政治的兴衰作出更为确切的解释;二是从议会政治自身运作出发,通过梳理议会政治与民初特定的政治、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揭示其中蕴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是为《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结构的理论基础。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劲松,毕业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师从王国平教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自2003年起,入职江西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南京参议院议员人数与〈临时约法〉的效力》、《戊戌变法的性质是立宪吗?》等一系列学术论文,注意运用法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解释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全面考察了民国初年(1911-1913年)议会政治的运作状况,包括议会政治的价值期许、议会制度的确立、议员选举、议会政党、议会运作绩效、国会与政府的关系等,深入探讨民初议会政治遭受挫折的内在原因。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政体选择的价值诉求
  早期维新派较早把政治体制改革与民族独立富强联系起来。经过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法联军侵华之役和借师助剿太平军,清政府多次领教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维护切身利益,清政府高层高举“自强”“求富”的旗帜,展开了大规模的物质层面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即著名的洋务运动。不过,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之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的物质成就是西方优越的制度和文化所致,单纯的物质层面学习不能挽救中国于危亡。为此,他们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政治制度的要求。这些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较早接触西方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外交官,如郭嵩焘、马建忠等;一类是积极参与洋务事业的开明士大夫,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陈炽、陈虬、何启等。其中后者影响较大,要求改革的呼声较高。
  根据各国政治体制的差异,早期维新思想家一般把西方分为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和君民共主之国三种类型,特别对君民共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很感兴趣。王韬说:“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也,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远近”,这种制度被称为“君民共主”;郑观应也作了类似解释。他说,英国议院分上下两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部大臣任之,取其近于君也”,下院由“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取其近于民也”,“议院揽庶政之纲领”,“用人行政,皆恃上下议员经理”,“百僚升降,权归议院,期会之令,出自君主,选举之政,操之民间”,“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遇有国事,先下令下院议定,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君,以决从速。如意见参差,则两院重议,务臻妥协,而后从之”。随着早期维新思想的流传,议会制度在人们的头脑中也逐渐明晰。
  早期维新思想家还注意到了西方议会政治体制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抽象的政治原则。一是分权和制衡的基本原则。马建忠指出:“各国吏治异同,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之权,分而任之,不责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②也就是说,他注意到西方政治体制客观存在的分权和制衡原则。较之单纯的描述,马建忠的介绍已经显示了对议会制度法理的阐释。二是民本思想。胡启等人强调:“横览天下,自古至今,治国者唯有君主、民主及君民共主而已。质而言之,虽君主仍是民主。何则?政者,民之事而君办之者也,非君之事而民办之者也。事既属乎民,则主亦属乎民。民有性命恐不能保,则赖君以保之;民有物业恐不能护,则借君以护之。至其法如何,性命始能保,其令如何,物业方能护,则民自知之,民自明之,而唯恐其法令不能行也。于是乎奉一人以为之主。故民主即君主也,君主即民主也。”这种“君民共主”观一方面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与西方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西方议会制度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为原则,通过分权制衡等原则限制权力过分集中,以确保人民的权利不受侵害,整个制度呈现出一元化结构特征;而君民共主观强调民本的同时并不否认君主的作用,把“民”与“君”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整个制度呈现出二元化结构特征。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学术回顾
二 概念界定
三 本书结构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议会政治的发轫
第一节 政体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 政体选择的可能性问题
二 政体选择的价值诉求
三 清末立宪之争
第二节 政体选择的组织基础
一 政党思潮的出现
二 清末政党的萌芽
第三节 政体选择的制度基础
一 预备立宪方案
二 地方自治的推行
三 谘议局的创设
四 资政院的召开

第二章 各省代表会:南北对峙时期的代议政治
第一节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一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组织
二 各省代表会的代表构成及组织结构
第二节 组织临时政府
一 议决临时政府地点
二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三 选举临时大总统
四 各省代表会与临时政府的关系
第三节 各省代表会时期的主要政党
一 同盟会的分化及派系之争
二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裂

第三章 南京参议院:同盟会的议会政治实践
第一节 政局的发展特点
一 地方制度的变革
二 权力中心的转移
第二节.南京参议院的结构
一 南京参议院的成立
二 南京参议院的议员结构
第三节 南京参议院的运作绩效
一 议事成效
二 关于《临时约法》的几个问题
三 南京参议院的存废风波
第四节 南京参议院时期的议会政治
一 主要议会政党
二 参议院与政府的关系

第四章 北京参议院:过渡时期的议会政治
第一节 北京参议院的成立及议员结构
一 北京参议院的成立
二 北京参议院的议员结构
第二节 北京参议院的议事成绩
一 议决事项
二 未决事项
第三节 北京参议院时期的议会政治
一 北京参议院的政党概况
二 北京参议院与政府的关系
三 北京参议院的认同危机

第五章 第一届国会的顿挫
第一节 国会议员的选举
一 国会选举的法律规定
二 各政党的竞选准备
三 竞选方式
四 选民的投票心态
五 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六 投票的结果
第二节 国会的组织机构及立法成效
一 国会的组织机构
二 国会的立法成效
第三节 第一届国会的议会政治
一 主要政党
二 国会的党争
三 国会政治的顿挫
第四节 第一届国会的社会认同
一 国会的立法成效
二 议员的素质
三 国会党争的社会反应
结论 民初议会政治的反思
一 议会政治的认同危机
二 同盟会一国民党的议会作用
三 袁世凯议会政治观的变化轨迹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