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路经山西的田文镜了解到这种情况,并很快向雍正皇帝做了汇报。雍正皇帝毕竟是个体恤百姓疾苦的人,想到老百姓背井离乡,饿殍遍野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觉得是因为他“不知情”的过失让老百姓吃苦了。一国之君,能有这样的悲悯之情,不能不叫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即刻与有关部门商议,想尽一切办法安排了赈灾,使几万人得以活命。后来,雍正皇帝谈及此事,仍感慨颇多。他认为作为封疆大吏,必须时刻考虑着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并能够在发生灾害时及时处置。身为总督或巡抚,“如遇灾伤,万勿隐讳,更须预为筹划,善为民计。
”他向官吏坦露自己的牵挂说,老百姓的疾苦,他没有一刻不放在心上,“朕勤念民间疾苦,每念有被水之处,恐百姓庐舍田禾骤遭水患,或致流离失所,即发帑金赈济,以恤民难。”须臾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并要尽一切可能为其解除痛苦,这个皇帝就不好当。他在与诸大臣的交谈中也时常说,一定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做到了这些,就一个督抚而言,才能成为一个好官吏;作为一个皇帝,才能是个好皇帝,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黎民,远对得起先祖。可是,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做个好官吏难,做个好皇帝也难。
他把做个好官吏看得很难,把做个好皇帝也看得很难,说明他希望官吏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时鞭策自己也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不是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浑天度日,不思进取,当然就不会感到官吏不好当,皇帝不好当了。
虽然做个好皇帝很难,他却在不懈地努力,并且是从诸多方面努力。他展露自己的心迹说:“费无限苦心,访问简选人才。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惟以天下大计为重,此身也不爱惜。”作为皇帝,他高瞻远瞩,首先想的是“人才”。这是治国的头等大事,只有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合适的岗位,才能坚实安邦利民的基础。同时,他很敬业,人们可以想到“自朝至夜,刻无停息”地忙碌会是什么样子。当个好皇帝难,也就难在这里。
雍正皇帝是个直率的人,他曾白诩“以勤先天下”。可见,他深知为君难,但他决不畏难,一心只想把事情办得好些,而办好的动力就是“勤”。他这种心态,这样的追求,或者叫严谨的自律,在他办公、读书和居住的环境里也可看出一二,那些匾额和对联展露着他的心声。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在乾清宫理政就寝,那里有一块醒目的匾:“戒急用忍”。这是康熙皇帝对他的训诫。雍正皇帝在府邸时,时常受康熙皇帝的委派去办一些事情。每次办事,他都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求把事情办得完美无缺。可是,因为脾气秉性使然,难免操之过急,个别事情因此办得事与愿违,甚至带来不好的结果。康熙皇帝要委大任于他,就提醒他以忍来戒急。泱泱大国,官吏多,庶民多,发生棘手的事情也多,势态非常复杂,有些时候必须忍一忍,暂时避开锋芒,事情同样能处理好,还不会或较少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是为官的技巧,更是为君的技巧。如今,他身为一国之君,面对的内忧外患很多,必须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君临天下,自己的言行举足轻重,一旦由着性子来处理问题,就不免出现漏洞,小者可能把应该办好的事情办砸了,大者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或至国家的兴衰。所以,他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用“忍”来戒“急”,稳妥地驾驭好天下。透过此匾,可以窥见雍正皇帝想做一个明君的心情。
乾清宫的另一块匾是“惟仁。”即以仁为上,以仁理政,以仁驭民。雍正皇帝熟读诗书,对仁的理解一定是深刻透彻。《孟子·梁惠王》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对本国的君王不满意而想背叛的人)皆欲赴想(追随)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这样的论述,归结为一点,就是行仁政,唯此才能使“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都能归顺于朝廷,国家就繁荣昌盛,不可抵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