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后汉时人,官至给事中。博学多识,他破谶纬迷妄,去虚妄伪饰,先于王充、张衡,具有唯物启蒙学者之学识,是汉时哲学思想家。&#x0D;<br>&nbsp;&nbsp;&nbsp;&nbsp;《新谕》是桓谭主要论著,但早已亡佚。据历史记载,明有二卷本,清有孙之骔辑本,皆不传。另有《指海》内佚名氏辑本、清孙冯翼辑本、清严可均辑本、黄以周辑本及近人朱谦之辑本。从今日的学术、校勘、编排诸方面来看,诸本均有不足:或短椾零篇,漫无伦纪;或望文归属,强系篇名;或条目重复,内容杂陈迭见;或引用刻本,多有遣漏;或虽沿用十七卷篇目之名称,但其条目已不能再显现原书各篇的思想内容。&#x0D;<br>&nbsp;&nbsp;&nbsp;&nbsp;有鉴于此,吴则虞先生于一九六二年着有新辑本,收录二百余条,以类相从,分为八卷,并添加附编,汇涵桓谭佚文、存疑、订讹之文;记载桓谭事迹、著述、评论之文;&nbsp;&nbsp;最后殿以辑校引用书目及版本之详目,以便于读者查阅与研究。此书成为目前桓谭《新论》集大成之著作。。吴則虞先生簡傳&#x0D;<br>&#x0D;<br>吴則虞,(一九一三~一九七七),字藕廎,安徽涇縣茂林人。四歲習字,六歲背詩。未冠,父母俱卒,族叔朋三公撫養成人。青年時至上海,入正風文學院中文系,後入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師從名師陳衍(石遺)、楊秩夫。陳師器重之,介紹至蘇州拜謁國學大師章太炎,遂收為入室弟子,就習于章氏國學講習會,專攻文字、音韻和訓詁學。在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上受太炎先生影響很大。&#x0D;<br>其後任湘岸鹽務處圖書室主任,廣東中華文學院教授、藍田師範學院教授,南嶽師範學院教授、重慶女子師範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公學大學部校務委員、教授,西南師範學院(今西南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兼圖書館系副主任、教授。一九五七年三月調入中國科學院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央高級黨校講授中國哲學史、文字學、校勘學等。同時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導師。&#x0D;<br>吴則虞先生素有肝陽疾,服杜仲以減。曾植一株於庭,蒼翠可愛。《廣雅》謂「杜仲」為「曼榆」,故自號書齋「曼榆館」,居室「慊靜齋」,以表沖和悠然與靜心治學。平素伏案著述每至深夜,數十年如一日,終致積勞成疾。一九七一年左軀偏廢,仍堅持卧榻著書,親手寫定詩詞集。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逝世,終年六十五歲。&#x0D;<br>&#x0D;<br>吴則虞先生治學嚴謹,在深厚的國學基礎上,對文學、歷史、哲學、佛道教諸方面均有研究。曾應史學家顧頡剛之邀,參加「二十四史」中《晉書》的標點校注工作,並撰《晉書證異》八卷,《晉會要》四十卷。另著有《淮南子集釋》、《荀子集釋》、《荀子纂疏》、《論衡集證》、《諸子校議》、《晏子春秋集釋》、《白虎通疏證》、《桓譚〈新論〉》、《辛棄疾詞選》、《花外集斠箋》、《版本校勘學通論》、《唐宋元明清文學史》、《曼榆館詩集》、《曼榆館詞集》、《續藏書紀事詩》、《廣弘明集校注》(與王恩洋、高觀如合著),校勘《清真集》、《山中白雲詞》、《王沂孫詞集》、《安吴五種》等,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文史》、《文史哲》、《光明日報》、《人民日報》、香港《大公報》等報刊發表文章十數篇。。吴受琚,原名吴璩,安徽皖南泾县人。1964年考入首师大中文系,“文革”期间,在家接受“家学”,并师从北京金针孙筱麟先生习金针术。大学毕业,入北京市第二医院从医。1978年恢复招考,即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师从任继愈教授,同期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经典班,师从任应秋教授。1981年研究生毕业,作为法国国家科学院交换学者赴法,1985年回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中国道教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nbsp;&#x0D;<br>出版著作十几部,如:《(增补)晏子春秋集释》、《千金食治》、《食疗本草》、《中国道教史》(部分章节及《道教史年表》)、《道藏提要》(部分条目)、《宗教箴言录》、《中国道教大辞典》(人物类及《道教史年表》),《(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等等。发表论文十几篇。现致力于道教金石研究,自捶拓片近千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