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5540
  • 作      者:
    廖小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廖小东,湖南洞口人。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政治学博上学位,现任教于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职称,主要从事政治学与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如何发掘民族地区的内生资源以运用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先后在《光明日报》、《东南学术》、《求索》、《行政论坛》等报刊杂志卜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讲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始终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而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尤其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比如自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一直延续至清朝覆亡,期间长达两千多年。中国的君主专制时代何以如此的漫长?或者说,是什么因素或条件使得中国的君主专制的权力秩序能够在崩溃之后,经过一段时期又能恢复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些自然也就成为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旅,祭名也。陪臣祭泰山,乃僭诸侯之礼。其次就是不行助祭的职责,《国语·周语上》载:厉王专制,“诸侯不享,王流于彘”。享者,献也,献祭品助王祭也。不享,即“王祭不共”、“贡献不入”。&nbsp;<br>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力量发生重组。周天子王权日渐式微,祭祀大权便从天子的垄断状态中解脱出来,下移至诸侯、卿大夫手里,成为他们篡夺政权的合法性工具。所以,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权的下移,祭祀权也存在一个过渡、转换的现象。&nbsp;<br>  杨宽先生认为:到春秋后期,各国代表新兴阶层的卿大夫取得政权,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卿大夫的“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对旧的贵族统治阶层来说,是“礼崩乐坏”;而对新兴阶层来说,就是大兴礼乐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所轻慢的其实是本属于天子的祭祀权,而“政由宁氏,祭则寡人”②之类的宣言就表明诸侯对能够巩固、强化自身政治地位的祭祀权还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有学者指出:“祭祀不仅没有因为周人对天命的新的认识而逐渐衰落,相反的是越来越强化。”&nbsp;<br>  迈克尔·罗斯金指出:“在任何意识形态下,通过基层机关实现价值观的整合作用从来没有被忽视过,尽管其中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和机制是不尽相同的。”④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祭祀活动就是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社会进行有效调控的工具。其利用偶像崇拜、典礼仪式、心理移情与群场效应等方式,对社会成员实施价值观念的导引和精神信仰的设计。通过分封制分配祭祀权,使得中央祭祀与地方祭祀具有同时性和同构性,从而能够增强早期国家权力在社会各领域的有效性和神圣性。<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br>第一章&nbsp;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br><br>第二章&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源起与形成<br>第一节&nbsp;滥觞:原始宗教·<br>第二节&nbsp;发展:早期国家时期<br>第三节&nbsp;趋于定型:秦汉时期<br>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种类<br>第一节&nbsp;祭天地<br>第二节&nbsp;祭祖先<br>第三节&nbsp;祭先师<br>第四节&nbsp;其他诸祀<br>本章小结<br><br>第四章&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与合法性建构<br>第一节&nbsp;中国古代的政治合法性问题<br>第二节&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与合法性信仰<br>第三节&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与合法性的规制<br>本章小结<br><br>第五章&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与社会控制<br>第一节&nbsp;统治阶层内部的秩序整合<br>第二节&nbsp;控制士人阶层<br>第三节&nbsp;约束底层民众<br>本章小结<br><br>第六章&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式微<br>第一节&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式微的诸因素分析<br>第二节&nbsp;古代中国“国家祭祀”式微的实质与影响<br>本章小结<br>结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