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4288
  • 作      者:
    赵存生,宇文利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精神》系统地研究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定义和内涵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中华民族精神的渐进性与突变性问题、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人群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难的民族。近代以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被列强所消灭,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和激励功能,成为使中华民族遇到困难而不被摧毁,实现强大民族生命力的根本精神动力。无论是西方列强的商品重炮,还是铁甲大炮,都始终未能使中国人屈膝臣服。在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的时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临危受命的历史使命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觉醒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并激励着我们投入到救亡图存的伟大运动之中。
  2.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价值,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汉族的精神,而是由56个民族历史地融合成统一体的复合民族的共同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决定了它的宽大包容的情怀,从来都不是仅仅为中华民族一个民族的利益出发的,而是从事物本来的面目,对事态发展的真善美的追求为精神动力的。因此,在当民族精神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虽然不同的民族精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普适性特征,但与世界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中华民族精神的普适性价值是突出的。正如学者所言:“中国文化中有教无类的观念与民胞物与的思想,则有极大的包容性。未来的世界不应当再分割为对抗的群体,中国的思想方式应当可以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基石。”②
  就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来说,其中具有复杂的含义。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合二为一的。”①因此,天人合一,既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也是一个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它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相融互惠的特征,有意于构造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勾画出的是整个人类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以及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独特追求,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当前,工业生产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形态,虽然知识经济发展,但由于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工业革命所开创的生产方式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知识经济的兴起“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②。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世界工业化的过程将更加波澜壮阔。因此,必须克服西方征服自然的浮土德精神。正是在当今生态危机的条件下,我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才体现出对于世界的超前的本质的领悟。当今源于西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循环经济,就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然主义宇宙观的当代价值。
  价值观层面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普适价值。世界自冷战转变为后冷战以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世界的多极化与全球化相呼应,出现了一种“全球型民族主义”。当前,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何实现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的和平共处成为21世纪人类安身立命的共同使命。实现世界和平和发展,应该成为整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理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整个和谐世界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9年的《温哥华宣言》中指出:为了改善21世纪科学、文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制约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中华民族所强调的和谐意识,对于此目标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所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就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精神指导。③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民族精神的理论渊源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精神理论
第二节 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民族精神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 民族精神基本理论的当代诠释

第二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构体系与核心本质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

第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生发的社会因素与基本规律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
第一节 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问题研究的价值意义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价值功能
第三节 和谐社会建构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发展

第五章 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中国的文化选择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民族精神的历史境遇
第二节 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第三节 走出民族精神认识上的误区
第四节 在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异域借鉴
第一节 现代化发展中对待传统文化政策的借鉴
第二节 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对多元文化的政策借鉴
第三节 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借鉴

第八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条件与宏观战略
第一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条件
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宏观战略

第九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民族精神传播与大众传媒建设
第二节 生活方式与民族精神教育
第三节 文化设施与人文景观的营建
第四节 民族精神主题教育的契机把握和形式选择

第十章 典型人群与地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对策
第一节 典型人群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对策
第二节 典型地区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对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