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灾后扶贫与社区治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5297
  • 作      者:
    王卓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卓: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士(1985),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硕士(1987),西南财经大学人口学博士 (2000)。 1987-1991年任职重庆大学,1991-2003年任职四川省扶贫办,2003年起任 职四川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口与反贫困、社会发展、社区治理。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委托项目及国际多边和双边组织在华抉贫项目数十项。发表《中国现阶段的贫困特征》、《公民意识表现及其结构性分析》等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贫闲人口研究》、《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研究》、《公民社会与农村社区治理》等七部,另有研究报告若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治理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乡村治理,一部分是城镇治理。其实城市和镇的治理还有区别。中国社会治理的根子和出路在乡村。乡村治理总体上属于政治领域,乡村治理研究的意涵多数是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是在社会变革。在实务领域,切入乡村治理的路径以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治理为主,并以此来唤醒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直至公共权益的保护意识。切入乡村治理的另一个主题是减贫,并借此促进公民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意识,期望实现自力更生、合作共赢。5.12汶川地震之后,尤其是在灾后重建的中后期,一些继续留守在灾区开展实务的社会组织,在沿袭乡村治理的上述路径之外,也使用了新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将减贫推进到乡村治理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权益及其分割。
  《灾后扶贫与社区治理》从两个维度来呈现这个主题,一是从个人与国家关系下的农房重建、地震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工作方法对灾区乡村治理的作用以及灾后乡村出现的多元治理等方面探究灾后社会治理,二是通过案例解剖还原灾后乡村治理与减贫的场景,以保存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6.1.1 清平乡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构成社会关系网络的最内层。无论是在地震前的传统社区,还是在遭遇地震袭击后的新社区,亲缘关系都作为最主要的一支社会支持力量出现在村民的社会网络之中。
  在地震发生前,清平乡呈现浓厚的血缘、地缘取向,社会关系以亲人和邻居为主。同时,在血缘关系中透露出强烈的地缘气息,而在地缘关系中也隐含着深深的类血缘勾连。换句话说,血缘关系中的地缘气息即体现在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一般情况下居住得较为集中,且也正是这种较近的空间距离提供了频繁交往和深入联系感情的机会,而那些住得较远的亲戚,如出嫁的姊妹,社会连带则不如同时又有地缘优势的亲缘关系。
  地震的发生对亲缘关系起到了暂时的整合作用,在灾难来临之际,村民的第一反应便是确保亲人的安全;而在最艰难的等待救援期,亲人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不仅是内部成员社会庇护的港湾,同时也是灾后村民共同体的基础。而此时在亲人之间形成的这种共同体也是最牢不可破的,村民在由亲人组成的共同体中,能够得到的并不仅仅是不离不弃的相濡以沫,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支持,共同维持和修复着个人的社会网络,也支撑着个人的存续。
  地震过后,村民经历了由紧急安置期到过渡安置期再到灾后重建期这样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从整体上讲,在这一过程中最少变动的是始终作为一个整体的亲缘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家庭关系。而家庭关系作为个体有力的社会支持,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和凸显,因此,家庭关系作为亲缘关系的典型代表,在经历地震的强烈震荡之后反而变得更为坚固,故我们说地震在某种程度上整合了亲缘关系。而从微观上看,一些不那么和谐的现象始终存在:当一个亲缘共同体内部发生结构变动时,社会关系也会大受影响,而其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则取决于内部结构的变动幅度和功能损耗。
  是故,地震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呈现两方面的特质:在整体上整合了亲缘关系的同时,在一些微观层面又使得亲缘关系出现裂缝,而不得不面临重建的困境。
  ……
展开
目录
上篇 理论探索
第一章 灾后社区扶贫模式
第二章 个人与国家关系视角下的农房重建
——以绵竹市广济镇新和村为个案
第三章 社会工作对灾后社会建设的作用研究
——以绵竹市清平乡为个案
第四章 地震对灾区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绵竹市清平乡为个案
第五章 灾后农村社区多元治理的实践与反思
——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为个案

下篇 案例研究
第一章 宁强县玉泉坝村“5.12”灾后重建案例
第二章 北川县新川小区社区活动中心案例
第三章 汶川县席草村灾后可持续生计发展案例
第四章 都江堰龙池镇震后社区学校建设案例
第五章 绵竹大天池村银杏树苗示范种植案例
第六章 彭州市灾后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案例
第七章 绵阳市钧天古乐团社区文化建设案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