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指出地方政府辖区内居民一般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辖区居民的政策和措施。首先,辖区居民可以通过提交建议、诉诸新闻媒体,甚至上访等形式对当地政府提出提高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诉求。其次,当地居民也会“用脚投票”来选择地方政府,随着户籍限制的松动,人口自由流动加快,当一个地方的居民感到当地政府难以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难以提供公正、安全的环境时,人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一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地方政府施加了某种压力。最后,辖区居民通过选举来影响政府行为,也就是“用手投票”影响政府行为。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和选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公民对于政府官员的选择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可以用手中的选票来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①总之,普通个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总会设法制约政府的行为,因此,私人主体是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政府竞争压力的约束
任何人的行为选择总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会对彼此的行为选择形成约束,正如体育比赛一样,参赛者要想赢得比赛,就需要遵守比赛规则;不同组织之间也会形成竞争关系,组织之间的竞争最终会传导至某个个体,从而对个体行为产生约束,比如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激励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生产更好的产品。同样道理,政府的行为选择会受到来自政府内部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的约束。
关于政府内部的竞争,指的是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被别人替代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存在替代别人的意愿,这里的“替代”指的是职位的升迁、待遇的提升等向好的方向发展。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监督对方的便利条件,因此,公务人员在履行公务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顾及来自上级和同事的监督与制约。
国内竞争,主要指的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为了宪政早已不再是孤独的探索,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便是他国的失败,也未尝不可以成为中国成功之母,帮助中国宪政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避免涡流和暗礁,走向美好和谐之未来。本丛书旨在以宪政学术推动宪政实践,祈望中国百年宪政之梦早日成真。本书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政府改革,试图构建一个“政府产权”的理论范式,在坚持产权范式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外部性等范畴对政府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综合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揭示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及其边界约束。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政府改革进行了回顾,就其取得的积极效应和尚存的阻滞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后改革时代”中国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改革提出了大体的构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