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新村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1121103
  • 作      者:
    赵泓著
  • 出 版 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赵泓,1966年生,湖南岳阳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历任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南方日报出版社副编审、新闻编辑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编辑出版的图书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贵州省优秀图书奖、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等。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媒介经营管理、编辑理论与实务。曾参与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3项,国家“八五”重点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两项。学术专著有《风俗通义全译》、《一个编辑人的世界》、《媒介品牌传播学》、《企业媒体公关与危机管理》、《中国人的新村梦》。合著有《走向辉煌之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旗报——(深圳特区报)30年史稿》等。近年在《中国出版》《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新闻大学》《传媒观察》《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编辑之友》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有多篇历史学、出版学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人的新村梦》是研究五四新村主义思潮及其对现代中国影响的第一部专著。
  新村主义是五四时期广泛影响到中国思想界的一股鸟托邦社会主义思潮,它主张通过建立新村,使全人类过上“人的生活”,实现人人平等、劳动互助、友爱、幸福的理想社会。新村主义杂糅了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并且具有实践性,在当时影响了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等一批社会精英。我们从现代中国的历史中不难找到新村主义的影子,如早期的乡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七干校等,都跟五四运动时的新村运动大有关联。因此,研究新村运动,可以探寻中国现代思潮发展的内在逻辑。
展开
精彩书摘
  1920年10月9日,王拱璧将本村崇实小学堂改为青年公学。他还为学校创作了校歌《青年公学乐乐乐》。崇实小学堂位于村子东头,由王拱璧之父王梦山于1913年创办。他还召开村民大会,将孝武营改为“青年村”,设置“村事务所”、“调解委员会”。青年公学实施“农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培养农林各种合格的人才。教育宗旨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劳动”、“健康”为中心,把学校和农村建设成为幸福的乐园。王拱璧自任青年公学校长,建立董事会,实行民主管理。经过几年努力,青年公学逐步发展壮大,设有幼儿园、小学部、农村补习部、中学部、职业部、高等补习部、妇女部,共20余班,700余人。课程采用自编教材,注重结合农民生活。这年10月,又将村充实小学改造为青年公学。这是王拱璧寄予厚望的地方,他希望这个学校与农村改造紧密结合,因此办学宗旨极有特色,办学形式开放多样。其最大特色是结合农村生活,强调学以致用,教育与劳动紧密连结。学校有七亩农林试验场、七亩桑园,引进国外良种,聘请老农老圃30多人,教学生农作物栽培、植桑养蚕、养畜养蜂、磨粉制饴、木工铁工、烹调缝纫等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兴办水利等公益事业。在当时新式教育与农村完全脱节的背景下,这所学校另辟蹊径,培养的学生既有文化知识,又兼备农村生活技能。
  在建村过程中,王拱璧与青年农民张铁生、王书义,省高级师范毕业生朱瑞廷、葛非逐渐结成了五人团体——“素社”。“素社”二字,别有深意,一是“素族自守”,即不屑于从政和从军,表明不与军阀政府合作的意思;二是有浓重的儒学色彩,表明以儒为业,以兴办教育作为己任。
  “素社”有一个不对外宣传的内部信条,即把孝武营村建成“人人有劳动,家家有地种,贫富有饭吃,男女有权柄”的农村乐园。
  王拱璧把面临的问题拿到“素社”,与同仁们一起讨论。他们曾设想按人口平均调整土地,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耕者有其田”,但此举遭到地主、富农的坚决反对,中农也不完全赞成,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但在征收保卫、护青、水利、福利等费用时,他们推行了按亩累进制,每口低于一亩半的免收,地越多征收越多。与此同时,他们也多次推行减租减息。这些举措让地主感到地多十分不利,逐渐卖出部分土地,贫富悬殊状况有所改变,贫富矛盾也得以缓解。就这样,王拱璧在理想与现实间不断调和,逐渐将“新村主义”成功“移栽”到中原腹地。
  在王拱璧及村委会的领导下,村民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筑堤防、维修桥梁,并植桑养蚕、改良作物品种,经济得到恢复;村中实行减租减息,减免贫困人口负担,青黄不接时,倡导各户互借粮食,因此再无人逃荒要饭;青年公学蒸蒸日上,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农民补习班、教师培训班次第开办;村保卫团训练有素,与附近砖桥、冷饭店等村联保,保境安民。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周作人与新村
一、周作人访日本新村
二、周恩来仍记得50年前的那场演讲
三、胡适的诘难

第二章 新村运动的支持者
一、无政府主义者与新村
二、李大钊号召“青年应该到农村去”
三、毛泽东的“学生之工作”
四、恽代英的“未来之梦”
五、沈定一——“浙江最有天赋之人”
六、向往新村的学子们
七、王拱璧和他的“青年村”

第三章 昙花一观的工读互助团
一、李超之死
二、城市中的新生活
三、短暂的共产生活
四、上海工读互助团
五、曦园和利群书社
六、匡互生和工学会的实践
七、工读互助组先后解散
八、他们这样看待失败

第四章 少年中国之梦
一、不可忘记的王光祈
二、青春思潮与少年中国学会
三、关于小组织的讨论
四、“让我们在战场上相见!”
五、分道扬镳的少年们

第五章 新市寸与现代中国
一、乌托邦:从梦想到现实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五七指示”大放光芒
四、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
五、从“劳心者治人”到“劳力者治人”
六、传统与异端
七、反动与颠覆: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悲剧?
八、新村运动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