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5753
  • 作      者:
    王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勇,四川省蓬安县人,1972年3月生,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与社会治理研究。先后在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农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曾主持“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提高重庆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重庆市城镇社区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等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部,参著4部,在《探索》、《贵州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一定共通性的问题,其涉及人数之广、引发问题之多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它正逐渐演变成一个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学界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也存在对失地农民“主体性”关注不够、实证研究明显不足等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失地农民利益表达”这一进路,通过对个案材料的挖掘,围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缘起、利益表达的行动、利益表达的社会空间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此来揭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不能的深层根源,并就构建失地农民利益有序表达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增促社会和谐、同享社会繁荣尽绵薄之力。
展开
精彩书摘
  2.现买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维持社会动态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一个利益分殊客观存在、利益冲突可以调控能够化解的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秩序保持动态稳定的社会。要保持社会动态稳定,要实现社会和谐,就需要协调统筹和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就需要及时回应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无论是罗尔斯的差异原则还是社会冲突论的“安全阀”理论,无论是马克斯·韦伯对政治合法性的真知灼见还是亨廷顿关于政治稳定鞭辟人里的分析,都充分表明这样一个道理:在利益分化的社会中,民众利益表达诉求行动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就当下中国而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的发展理路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出要妥善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作为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①,探讨以怎样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提升其利益表达实效已成为中国社会学需要直面的崭新而又紧迫的课题。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书以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为对象,通过对他们利益表达行动类型和行动逻辑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弱势群体利益有序表达机制构建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决策参考,从而进一步增促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弱势群体帮扶思路。目前,我国已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多元和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表达渐成社会生活的常态。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来利往的不断纠结主导了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建构。农民身处十大社会阶层的底层,①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更是农民中的弱者。失地农民之所以如此弱势,恰是其利益表达能力弱质的反映。根据社会冲突理论的解释,在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当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要求和权利主张突破一定的阈值时,他们将通过一些非常规的形式予以排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危机与动荡。因此,从利益表达的视角探寻失地农民边缘化生存的深层原因,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失地农民“增能”(Empower)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从而确保社会公平公正,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安全。
  二既有研究述评
  现代意义上的失地农民问题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欧洲,农民大规模失地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圈地运动”。通过“羊吃人”式的“圈地运动”,资本家用暴力手段获得了资本社会化生产所需的土地和劳动力,并迅速推进了这些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在历经长达数个世纪的农民失地与非农化转移之后,欧美国家失地农民问题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基本解决。由于西方国家农民失地与非农化转移发生的时代背景、体制条件、经济基础等与中国迥然不同,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借鉴意义极为有限。
  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整个国家城市建设规模不大,加之当时推行了对被征地农民“农转非”的安置政策,因此,那时虽然有农民失地现象出现,但在城乡二元严重分割的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问题并没有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明确责、权、利,提高农村生产力”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农地也被农民赋予作为基本生产资料之外的其他意义,②这在一定层面上为后来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 既有研究述评
(一)对农民土地权益的考察"
(二)对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的审视
(三)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探讨
(四)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五)对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论述
(六)简要述评
三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确立
(二)研究实地的选择
(三)资料收集方法

第二章 城市化推进与农民失地
一 开发区启动的梦想
(一)农民失地前的生产和生活
(二)开发区启动的梦想
二 开发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的失范
三 开发区内资本的无序扩张
四 失地引发的困扰

第三章 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
一 沉默的大多数
(一)沉默的大多数
(二)沉默的背后:丧失话语权的无奈
二 激进的个人吁请
(一)公开的道德控诉
(二)不懈的上访
(三)纠诉缠讼
(四)暴力抗议
(五)以死抗争
三 集体维权行动
(一)集体上访:向政府"诉苦"
(二)"民告官":寻求法律援助
(三)"群起闹事":以暴促变

第四章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社会空间
一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民意代表机构的名与实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局限
(三)信访制度链条断裂
(四)政党利益表达制度的困境
(五)领导接待制度的形式化倾向
二 地方政府的稳定逻辑与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
(一)"控制一稳定":地方政府的稳定逻辑
(二)"非问题化":地方政府稳定逻辑的实践与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
三 乡村治理格局与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

第五章 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失地农民利益的有序表达
一 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知情权
(一)明晰农民的土地权能
(二)健全土地征收法律制度
(三)规范土地征收程序
二 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
(一)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
(二)提升大众媒体在失地农民利益表达中的作用
(三)改革和完善其他利益表达渠道
三 积极拓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组织空间
(一)拓展农民组织空间的重要意义
(二)拓展农民组织空间的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