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门类齐全、产量居前的世界工厂,仅用6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工业为主体。工业化是落后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但各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上存在些许差异。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工业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由重工业发展战略转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在“生产资料部门优先发展”精神的指导下,中国推行重工业发展战略。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轻工业的相对缓慢发展,使得国民经济出现“生产资料相对过剩、消费资料严重短缺”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强调解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一问题,开始转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注重发展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由均衡布局战略转向非均衡布局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基础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一带。此后,中央政府实行均衡布局发展战略,使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获得了空前发展。到1978年,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9.1%。改革后,工业发展开始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就是向享有地缘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战略。其中,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等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均位于东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工业化的差距日益拉大。
第三,由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改革开放之前,受计划经济体制、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前苏联的成功示范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给中国工业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是,它也存在技术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受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经验的启发,中国开始致力于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大量鼓励出口相关政策的实施,促成了中国工业的再次飞跃。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而到2012年已达到38667.6亿美元。
中国政府将推动工业化作为核心工作,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1978年,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59.4%,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2%。此后,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领域,中国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迅速推进。到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996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4%。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工业发展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门类齐全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经济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一状况已得到根本改变。目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独立工业体系。但是,各个工业行业的发展水平却存在显著差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