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视阈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3667
  • 作      者:
    欧永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欧永宁,1974年8月出生于湖南永州。2004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迄今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9项。先后在《学术论坛》、《天府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理论与改革》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现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建设学科以及湖南省“思想教育与道德文化研究基地”成员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围绕中国模式的相关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视阈下的中国模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模式建构和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研究中国模式研究的合理视角和有效范式。再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为视阈,对中国模式的历史建构、当下解读、未来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基”、成功之“道”、发展之“脉”、解读之“本”。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出依据的研究
  历史依据。王荣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要依据有三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民族不平等;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明水平不同。李益波从全球化的视角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必然选择;全球化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了条件;全球化彰显的文化多样性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肖铁肩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角度提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有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点的,其形式也是欧洲民族的,是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文明水平、民族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当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其他地区(国家)及新的时代时,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相结合的问题,有一个制定马克思主义民族形式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
  实践依据。褚艳华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角度指出,从理论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这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必然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民族性。”
  阶级依据。冯干文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角度提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故作为这种运动理论表现的马克思主义也具有国际性和民族性两个方面.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哲学依据。何自伟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共性的东西,各民族国家是个性的东西,根据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可知,马克思主义往往只提供一些关于革命与建设的原则与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带有国际性,是具有共性意义的东西,具体到每一个国情不一样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习惯、自然资源等特点,并正确认识这些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出依据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个基本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一个整体,其提出依据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唯有将上述依据综合起来研究。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二  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提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民族化思想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
三  两个相关问题的辨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一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二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模式中的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模式生成发展中的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基"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模式研究中的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解读中国模式的合理视角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研究中国模式的有效范式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建构准备
一  中国模式的政治奠基
二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曲折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建构历程
一  中国模式的创立
二  中国模式的发展
三  中国模式的深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起点和形成
一  关于中国模式的历史起点
二  关于中国模式的形成标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当下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概念
一  中国模式的内涵
二  中国模式的外延
三  中国模式的实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结构
一  中国模式的核心主题
二  中国模式的根本机制
三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特征
一  中国模式的总体特征
二  中国模式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基本定位
一  中国视阈中的中国模式
二  世界视阈中的中国模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  中国模式面临的国内问题
二  中国模式面临的国际挑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一  中国模式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模式的发展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