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达摩大师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102711
  • 作      者:
    程世和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达摩大师,以“一苇渡江”“面壁九载”为世人所知,欲了解这位开辟中国禅宗的智者的生平事迹,请读本传。

展开
作者简介
  程世和,安徽省池州市人,198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为陕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史记-伟大人格的凝聚》《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
展开
内容介绍
  达摩大师是南印度香至王的三王子,初学小乘禅观,后得遇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从其出家,奉教师傅近四十年。至般若多罗灭度后,继为西天二十八祖。后来为到中国传播佛法,历经三载,才来到了广州。后又至当时梁国都建康,与梁武帝会见,因语句不契,遂渡江北上,从而迎来了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时刻——“一苇渡江”。达摩先到达洛阳,后至嵩山少林寺,在后山面壁,一坐九年。后来,神光“立雪断臂”向其求教,达摩为其精诚所感,认定神光可堪当大任,改其名为慧可,终传以正法眼藏。最后于公元五二八年灭度,并留下了“只履西归”的神迹。
  《达摩大师传》记述了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的生平故事。达摩以来自异国的身份,而为亿万中国人开启一道升华人格的道路。禅宗以其特有的智慧思想,融东西方思想于一身,开创了真正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摩大师传》作者以文学的笔法,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开辟出中国禅宗的大智大勇者的形象。
展开
精彩书摘
  《达摩大师传》:
  达摩推门而入,只见般若多罗正坐在案前,借着月光翻阅佛经。
  般若多罗抬起头来,示意达摩坐下。
  达摩坐了下来,心里想着如何把他内心的困惑表达出来。
  “达摩,”般若多罗目光如锥,一眼就看出了达摩的心思:“你心中似有未明之处,说出来吧。”
  达摩站了起来:“师父,弟子一直在研习佛经,又曾拜跋陀法师为师,自以为在佛理上有些长进,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惑着我:我如此求证下去,即使做到了个人的自觉,但反观世间的众生仍在五欲的六道中轮回,那这种求得个人的解脱又怎能使我心安理得呢?”
  般若多罗听达摩提出了佛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心中大喜。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显示出达摩对佛法真谛的热切渴求。
  但般若多罗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岔开话题,反问道:“达摩,你觉得维摩诘居士的佛法如何?”维摩诘是昆耶离城中的长者,他精通佛理,辩才无碍,以佛法广度众生,因而深得佛陀的赞赏。对这个智慧高深的菩萨,达摩一直就很佩服。所以,达摩毫不迟疑地回答道:“维摩诘居士佛法广大。”
  “既然他佛法广大,那他为什么会生病呢?”般若多罗追问了一句。
  达摩似有所悟,但又一时无法作答。
  “那就请你把维摩诘居士那一段对病的解说给我背诵一下。”般若多罗说道。
  达摩猛然想起了维摩诘生病的那段故事:一天,维摩诘借口有病在身,不能参加佛陀的法会。佛陀就派弟子文殊前去问疾,这样就引出了维摩诘与文殊的一段对话。想到这里,达摩便放声诵出《维摩经》中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一段话:
  “我此病是由于众生痴爱而起,众生因痴爱而成病,所以我示现病相。如一切众生得除痴爱之病,那么我的病就自然而然地灭除了。”
  背到这里,达摩停顿下来,看了师父一眼。般若多罗示意他继续背下去。达摩又放声背诵起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为众生而人生死,有生死就会有疾病。如众生脱离了生死苦海,远离痴爱之病,那么菩萨也就不会再得病。好比说,有一位长者,膝下唯有一子。长者当视其子为自己的生命。如其子得病,那么他的父母也会生病;如其子病愈,那么其父母也会不治而愈。菩萨也是这样,视诸众生如同自己的爱子。如众生病则菩萨亦病,如众生病愈则菩萨亦愈。如说此病因何而起,那么我可以告诉你,菩萨得病是由于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缘故。”
  “好了。”般若多罗打住达摩的话:“现在我们知道,维摩诘之所以有病,并非是他自己身体上有什么不适,乃是因为他担负了一切众生的痛苦和烦恼。换句话说,他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和烦恼当作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伟大的佛陀亦复如此。佛陀在大彻大悟后,并没有从苦难世界中抽身而出,相反地他为了救度众生,又重新进入到这苦难的娑婆世界。而这,不正体现了佛陀慈心救度众生的伟大情怀吗?”
  达摩听了,连连点头。是啊,自己所要学习的正是佛陀这伟大的救济悲心。但他一想到跋陀法师所说的“众生毫无佛性可言”,心中又不禁疑惑起来。
  “师父,我一直向往追求佛陀伟大的度众精神,但又听说众生无佛性。一念至此,我又不知何去何从了。”达摩道出了心中郁结多年的困惑。
  般若多罗看着达摩热切叩问的双眼,慈祥地说道:“达摩啊,既然有人能够解脱生死而证悟,那么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解脱生死而证悟呢?《涅槃经》中早就明确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就是说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如来佛性,只是因为客尘烦恼的遮蔽,所以不能自证自悟。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除去心灵上的障蔽,使他们能够发显内在的觉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陀的救济之道正是根源于此啊!我们又怎么能说众生无佛性呢?”
  一听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达摩心中顿时有一种解脱的轻松。但他一想起跋陀法师,又有些茫然了:“师父,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救度,为什么有些修道者只求个人的解脱,而全然不顾一切众生的解脱呢?”
  ……
展开
目录
一 三王子志存佛业
二 从跋陀初学小乘
三 遇宗祖发明心要
四 承遗教祖师圆寂
五 返南天化导宗纷
六 拨迷雾王侄忏悔
七 奔东土三年苦渡
八 抵羊城开示佛法
九 入金陵机缘未契
十 坐洛阳预知佛难
十一 上嵩山少林壁观
十二 遭讥嫌五次被毒
十三 求大法慧可断臂
十四 付衣钵从容化灭
十五 传佳话只履西归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