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型期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10084
  • 作      者:
    陈华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华栋,男,上海交通大学教师,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相继在《社会科学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求实》、《求索》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现为上海市阳关学者、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上海市网络文明巡访团成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发展的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网络公共危机时有发生。《转型期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梳理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公共危机应对的决策模式演变历程,对当前我国网络公共危机进行合理分类,并结合形成机制与传播机理,分析以往的经验教训,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公平、正义、法治、友爱、有序”为目标,通过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的意识教育、过程管理、舆情研究、健全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的法制建设等,全面提升网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利益格局的解体,权力体系的瓦解、社会结构的分化、人口流动的加剧等一系列剧变,这些剧变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中国因而进入了公共危机的频发期。再加上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快速盛行,拓宽了民众的话语权,部分所谓的弱势群体也开始借助网络纷纷发声,网络环境下民众的民主观念、民主意识都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各种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社会的不良现象已成为网络聚焦的热点,尤其是近两年来,网络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对我国公共部门形象以及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时候都只能疲于应付、被动挨打。加强转型期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1)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管理,能合理疏导民众情绪,起到“社会安全阀”作用。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民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压力,在承受压力的过程中会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负面情绪。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人们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通过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可以较为真实的掌握人们实际的态度和想法,了解老百姓的“心之所想、意之所愿、情之所系”,尤其是当涉及到敏感问题的网络舆论时,网络更能有效地收集到切实的民意,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政府开展公共管理事务。
  (2)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及时化解矛盾危机,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公共形象。危机事件从根本上说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否定性事件,危机发生是对政府应对能力的最真实性的考验。当网络公共危机产生后,政府部门未能及时预见危机的到来,或者说是对危机进行了错误的判断而采取了不当的处置措施,可想而知,随着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政府处置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将被民众所怀疑。相反,如果公共部门能充分运用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通过网络舆论监测正确收集并分析网情民意,及时预判网络公共危机,通过合理妥善的处置缓解矛盾、化解危机,必然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提升公共部门形象。
  (3)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管理,能重新梳理各相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价值,构建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体系。从现状来看,学者们纷纷从社会资本理论、危机后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均衡理论、合理管理理论等角度对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提出诸多对策建议,但都只能说是各有所长、褒贬不一,且都没有提及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转型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问题,出现了新的形势,特别是在向“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政府网络公共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能从和谐社会理论、五大文明体系以及科学发展的角度,对网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可能会填补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二、主要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本课题以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形势为大背景,重点就“网络公共危机管理”展开研究,主要包括:转型期中国政府面临网络公共危机的必然性和主要形势、网络公共危机与其他公共危机的比较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公共危机的类型与治理经验、转型期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的特殊性与破坏性、国外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国内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做法、科学治理网络公共危机对策等的相关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沿着如下思路展开:
  第一章:绪论。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课题的研究背景、思路与逻辑,梳理研究现状,概括研究的创新、突破与意义,阐明研究的方法、体系与结构。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危机的类型与治理经验。在这一部分中,将主要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政治变迁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发展轨迹,根据公共危机治理决策的方式转变,以及具体的公共危机治理案例,梳理总结中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以及决策能力存在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公共危机与网络公共危机
一、危机、公共危机与网络公共危机
二、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网络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节 网络公共危机的类型和特性
一、公共危机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网络公共危机的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理论研究现状与管理实践分析
一、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二、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分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主要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危机的类型与治理经验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危机的概况及类型
一、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危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的演变
一、新中国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的初始期
二、新中国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的特殊期
三、新中国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的转型期
四、新中国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的突破期
五、新中国公共危机治理决策模式的新型期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与不足
一、对公共危机非常态性发生的预见能力较弱
二、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三、对公共危机治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四、对公共危机治理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五、缺少非政府组织的有效参与
六、对公共危机治理的信息通报和公开机制不够到位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网络公共危机凸现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域面临的网络舆论压力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危机多元化
二、网络舆论危机频发化
三、网络舆论危机规模化
四、网络舆论危机危害化
五、网络舆论危机控制难
第二节 转型期诱发网络公共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一、政府权威缺失
二、沟通机制不畅
三、社会群体因素
四、其他深层次因素
第三节 网络公共危机的影响分析
一、破坏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损坏政府声誉和形象
三、损害个人的权益和财产

第四章 当前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当前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一、网络公共危机的特点
二、网络公共危机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网络公共危机的形成和传播机理
一、网络危机噪音流的形成和表现
二、网络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
三、网络公共危机的传播机制
第三节 地域新特征——县域维稳

第五章 当前国内针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实践范式
第一节 学界关于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范式
一、网络公共危机的成因探究
二、网络公共危机的过程研究
三、网络公共危机的治理原则
四、网络公共危机的引导机制
五、网络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第二节 当前国内网络公共危机的管理实践
一、国内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策略
二、国内网络公共管理的经验与不足
第三节 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公民意识的觉醒
二、政府不作为使然的结果
三、官员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四、网络监管机制不完善

第六章 国外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国外对于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研究
二、技巧研究
第二节 国外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分析
一、北美模式
二、欧洲模式
三、东亚模式
第三节 国外网络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网络舆论需要加以管理和调控
二、国外网络舆论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
三、国外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有着共同的特点

第七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网络公共危机的治理对策
第一节 加强网络公共危机治理对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意义
一、了解网络舆情、收集网络民意是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二、化解网络危机、疏导网络舆情是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舆情管理、搭建网络平台是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长效之需
第二节 当前中国网络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框架
一、当前中国网络公共危机治理的指导思想与方针原则
二、中国网络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基于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网络公共危机治理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的意识教育:丰富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
二、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的过程管理:强化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的舆情研究:确保和谐社会的活力友爱
四、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保障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
五、加强网络公共危机的法制建设:实现人与网络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