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近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的传播
第一节 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特征
一、东南亚和我国南传佛教地区的特点
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东南亚各国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逐步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国家逐渐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同时也在我国边疆部分民族中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东南亚到我国部分民族地区的南传佛教文化区。在这个区域内,我国的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与东南亚各国政治隶属不同,但在意识形态上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从而在文学、哲学、教育、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基本特点的共同性。其次是南传佛教在这些地区所处的地位与大乘佛教地区有所不同,大乘佛教地区是儒家文化扮演主角,佛教文化只处于有时并列、有时从属的地位,而南传佛教在所在地区常常保持独尊地位,佛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第三是在南传佛教传播区域,佛教信徒同时保持着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两者和平共处,而以佛教占据主导地位。第四是这个区域从14世纪形成之后,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势力范围,既没有缩小,也没有扩大,其原因是由于周边的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早已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南传佛教文化很难再向这些地区渗透;另一方面也由于南传佛教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保守性,汉文化在政治层面上虽对这些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但在宗教信仰层面上却很难扩大其势力。近代以来,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东南亚和我国云南边疆广泛传播,但在南传佛教地区却谈不上有任何影响力。可以说,南传佛教在地区意识形态上的共同性、在当地的独尊地位、对原始宗教的包容以及内部的凝聚力和保守性,是东南亚和我国南传佛教地区的共同特征。
但就我国傣族及有关民族地区的南传佛教来说,虽与东南亚南传佛教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地理性传播关系,但自古以来,我国南传佛教流传地区都与汉文化有着较亲密的接触和交流,所以,该地区在整体文化层面上又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南传佛教文化角度来看,其在该地区虽具有独尊地位,但汉文化在这个地区的影响力仍然不小,傣历中的干支和生肖记时法及数字记月法明显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2.从该地区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情况来看,南传佛教虽然在傣族及其周边的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中影响较大,但仍有一些迁入较晚、人口较多的民族,如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族、哈尼族、拉祜族以及汉族等基本未受其影响,这些民族地区保存了较多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因素以及许多来自汉文化影响的因素。3.从纵向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在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中,南传佛教的影响也较多地集中在具有文化控制作用的文字文化或思想意识层面,在民间文化层面的影响则主要是深层的、隐形的。同样,对于过去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及边远地区的傣族来说,这种影响也呈逐渐弱化的趋势,在后一部分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散居人口则从未信仰过佛教。
二、云南南传佛教文化的内部构成与文化关系特征
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南传佛教文化,其信奉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傣、布朗、德昂和部分佤、阿昌等民族,其实际人口不到该地区总人口的一半,并且主要分布在乡村和山区。而汉族及生活习俗已经基本汉化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城镇地区,再加上拉祜、景颇、阿昌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实际人口已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南传佛教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就不容忽视。仅以信仰南传佛教人口较为密集的德宏州为例,据1996年统计,该州总户数为21.9万户,总人口97.8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50.60万,占总人口的51.73%,傣族人口为31.38万,占总人口的32.08%,德昂族为1.2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阿昌族2.53万人,占总人口的2.59%。若把绝大部分信仰佛教的傣、德昂、阿昌等少数民族人口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