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佛教史.近代佛教史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050081
  • 作      者:
    季羡林,汤一介总主编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0年获加拿大McMaster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儒学十论及外五篇》、《返本开新》、《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英文版)、《生死》(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佛教史(近代佛教史卷)》汇聚一大批佛教文化研究精英,历时15年潜心编纂而成。全书共11卷约500万字,包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隋唐五代佛教史卷》《宋元明清佛教史卷》《近代佛教史卷》《佛教文学卷》《佛教美术卷》《西藏佛教史卷》《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中韩佛教交流史卷》《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卷》《佛教史论集》。麻天祥编著的分册《中华佛教史(近代佛教史卷)》具有突出的权威性、全面性、创新性,是佛教史研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他为刻经、兴学而捐弃家产;以衰迈之身欲亲赴扶桑搜购中国唐宋遗帙著述,终因举步艰难只得致书南条,开列欲购经典。如唐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大乘密严疏》、《楞伽经疏》,唐澄观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以及《华严行愿品疏》、《华严搜玄记》、《胜鬃经述记》写本,还有如宋元照《观无量寿佛经疏》等,均不惜以重价购求。他不以获得大乘经典原典梵文为满足,尤以虔诚之心求教南条,学习梵文,“稍知崖略”①,以广学识。如此好学不倦,也是他的文化使命感的具体表现。他还确立了初、中、高(沙弥、比丘、菩萨戒)三级课程的僧学教育制度②,开近代僧教育之先河。故其“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等,亦云夥矣。”③还编写了《佛教初学课本》及中学课本,开辟了普及佛教知识的前驱先路。
  杨氏不仅以广求古德佚书,复兴中国佛教为己任,而且欲弘扬佛法于西方世界夙著辛劳。据南条文雄言,“《大乘起信论》之梵文,唐代以后即不传于世”④,杨仁山因此与之相约,将此经据梁译翻为英文,并与英人李提摩太通力合作,了此夙愿。他还在祗洹精舍开设芙文课程,强调以英文贯通华梵,希望促进佛教的国际交流,以及在印度的复兴和在西方列国的传布。直到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处分刻经事业,至金陵刻经处后事安排妥帖,沉浸在虔诚的净土信仰中溘然而逝。
  刻经、兴学是杨仁山的毕生事业,也是其一生的主要贡献。但杨氏学兼内外,且熟悉西方政治和现代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文明有望尘莫及之叹,又与当时进步思想家多相往还。所以,其事业之成就和思想潜移默化之渗透作用远不止在刻经流通和僧学教育等有形事业中。其影响所及,普被僧、俗、政、学,不仅开近代居士佛学之新风,而且直接影响了丛林佛学和经世佛学。上述近代佛学的三个方面都有其思想和实践的明显印迹。梁启超说,对于佛法“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绝非纯系溢美之词。
  晚清佛学之复兴,其得力于在家居士发扬者尤著,故当时于佛、法、僧三宝外,又有四宝之说。清末民初,我国学者名流、政界显贵、大德高僧无不竞相研究佛学,谈禅说偈,著书立说,也多与居士的提倡和身体力行有关。杨仁山以居士之身,而为佛门之尊宿,上承明代四大师融合诸宗、会通三教之遗风,继彭绍升之后,掀起居士佛学之新潮,下启20世纪上半叶佛学复兴之盛况。他首刊魏源《净土四经》并作序阐明其净土思想,映衬了龚、魏以经术求治、以佛法求世法的近代社会思潮。其后,有梁启超佛儒结合的东方人生哲学、佛教救世思想和佛教史与佛教哲学的研究;谭嗣同以心识为体、以仁为用的经世佛学;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和救世主义;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均与杨仁山有不同程度的关系。特别是谭嗣同,以杨仁山为其学佛的第二导师,“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①,显而易见,其经世佛学,亦直接承杨氏性相融合、儒释融合、中西融合思想之精髓。就连鲁迅先生,也在杨氏和时代风尚的召感下,施资刊刻佛教通俗读物《百喻经》。
  杨仁山以金陵刻经处为基础形成的近代佛学之一系,为传扬佛教文化,创祗洹精舍,发展而为支那内学院,乃至法相大学,专以校勘经论,弘扬唯识学为宗。其门人欧阳渐、梅光羲、王恩洋、吕秋逸等志虑忠纯,才华卓绝,不仅使绝响千余年的法相唯识学重放光华,而且使学者名流刮目倾心。若梁启超、汤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均入室执弟子礼,使佛学由社会走向高等学府的讲坛,而得以发扬光大,给近世居士佛学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杨仁山祗洹精舍一系,实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佛学的中流砥柱,其门人欧阳竞无居士和以“政治和尚”誉满海内的太虚大师,各据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形成宁汉两系对立而遥相呼应的态势,对当时僧学教育之发展,具有启发和领导作用。我国僧俗界佛学研究之方向,大有唯此两大巨擘马首是瞻之趋势。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杨仁山“栖心内典,学问高而道行博……深通法相、华严两宗,而以净土教学者”。此话确实指明了杨仁山思想的大概。用杨仁山自己的话讲,他的思想既非“维新”,也非“守旧”,而“志在复古”,即“本释尊之遗教耳”②。其实这也是当时“托古改制”之说在杨氏思想上的折射而已。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近代佛教文化研究之滥觞
第一节 探赜索隐,佛教研究的前驱先路
——龚自珍的佛教文化研究
第二节 通经致用,佛法应世的创荆辟莽
——魏源的净土思想

第二章 庙产兴学与僧人之回应
第一节 庙产兴学的提出
第二节 寺产侵夺与日僧传教
第三节 《告佛子书》与《告白衣书》
第四节 佛学教育与现代僧学之滥觞
第五节 佛教革新运动之肇起及民初僧教育之勃兴

第三章 清末民初居士佛学与佛学的经世致用
第一节 杨仁山诸宗同归、三教一体的净土思想和居士佛学的兴起
第二节 康有为会通儒释的救世主义
第三节 梁启超的东方人生哲学
第四节 蔡元培的佛教护国论
第五节 杨度逃禅及其心物相关的新佛教论
第六节 欧阳竟无的内外学

第四章 寺僧的入世转向与人间佛教的崛起
第一节 清末民初名僧行思集萃
第二节 返本开新、兼祧五宗的禅僧虚云
第三节 卫教爱国的诗僧敬安
第四节 建设人间佛教的太虚
第五节 净士十三祖印光
第六节 由艺入佛的律宗大师弘一
第七节 由将军到和尚的能海法师
第八节 佛门龙像、民国瑰奇的宗仰上人
第九节 方外史学家震华及其僧制论

第五章 佛教史研究
第一节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
第二节 汤用彤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第三节 禅与禅宗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胡适对禅宗研究的贡献
第五节 蒋维乔的《中国佛教史》

第六章 佛教哲学研究
第一节 谭嗣同的经世佛学
第二节 梁启超的佛教哲学研究与心理分析
第三节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
第四节 熊十力《破破新唯识论》的本心本体论

第七章 宁汉两系的对立与法相唯识学研究
第一节 空、有二宗内在逻辑调适及法相宗之传衍
第二节 欧阳竟无与太虚宁汉两系的佛理之争
第三节 竟无法相唯识学诠
第四节 太虚科学唯识宗说

第八章 佛教的科学分析及佛学、科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王小徐的佛学科学之比较研究
第二节 尢智表的佛学科学分析
中国佛教近代纪年
参考文献
《中华佛教史》后记/汤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