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想信念面对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6102240
  • 作      者:
    孙正聿著
  • 出 版 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孙正聿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1946年1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现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室中心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有理论的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此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
展开
精彩书摘
  什么是理论?理论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这包含三层含义:其一,理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体系性,表现为概念系统,因而区别于人们自发形成的经验常识;其二,理论的根本作用是“规范”,因而能够指导和引导人的实践活动;其三,“规范”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就是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规范就是思想和行为的坐标和指南。
  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两件事:一是“想”,二是“做”。人们想什么和怎么想,做什么和怎么做,是同理论密不可分的。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就是规范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就是理论的支撑作用。
  理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是由理论的特性决定的。理论具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向上的兼容性”;二是“时代的容涵性”;三是“逻辑的展开性”;四是“思想的开放性”。所谓“向上的兼容性”,就在于理论是人类文明史的总结、积淀和升华,它以概念系统的方式积淀和升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列宁说,概念、范畴并不是认识的“工具”,而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只有掌握理论,才能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所谓“时代的容涵性”,就在于理论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涵着重大的理论问题。离开理论,就不能全面地把握现实,就不能深刻地理解现实,就不能正确地引导现实。只有掌握理论,才能全面、深刻、正确地把握现实,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
  所谓“逻辑的展开性”,就是合乎逻辑地、系统地讲道理。理论之所以能够说服人,取决于它的“有理”、“讲理”的逻辑力量,所以任何一种理论作为概念系统,都不是简单地概念罗列,而是概念的合乎逻辑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系统地掌握理论,才能支撑自己的思想观念,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所谓“思想的开放性”,就在于理论本身是随着现实发展的,它不是僵死的,不是凝固的,不是抽象的、枯燥的。我们为什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是理论的本性所要求的。只有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坚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信念。
  理论的基本特性,决定了理论的基本功能。理论的基本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理论具有解释的功能;理论具有规范的功能;理论具有引导的功能;理论具有反思的功能。
  理论的第一个基本功能是解释的功能。理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性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因而我们能够用理论去解释千差万别的现象。这就是对于理论的一般性理解。
  ……
展开
目录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论自觉
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两件事:一是“想”,二是“做”。人们想什么和怎么想,做什么和怎么做,是同理论密不可分的。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就是规范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就是理论的支撑作用。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论自信
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的首要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持之以恒地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建设精神家园  
建设人的“精神家园”,不只是“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会促进和改善人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协调和完善人的“和谐”的社会生活。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的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家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