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时代的党建策略与反腐预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1878
  • 作      者:
    曹兴信,佘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网络时代的党建策略与反腐预警》适合从事政党建设实践的各级党务工作者、从事政党理论研究的
学者,和从事突发事件理论研究、网络传播研究的工作者,以及关注此类
问题的理论工作者及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曹兴信,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政策研究工作,近年来关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媒体事件应急预警管理理论及实践。撰写有《中国人事制度改革30年》《我国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考》等论著和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时代的党建策略与反腐预警》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出发,探讨网络政治的兴起、网络空间的政
治效应,以及国外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和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在
深入分析互联网给党的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时代加
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做法。针对我国网络突发事件日渐增多、影响越
来越大的严峻现实,认真剖析了近年来典型网络突发事件的蔓延特性、原
因与路径,阐释了网络突发事件蔓延的发生机理,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
权腐败的网络治理,提出了新的设想、路径和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网络时代的政治
1.1 网络政治的兴起 
早在1983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在枟预测与前提枠一书
中预言人类将进入信息政治时代,他要人们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
题。托夫勒说:“信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
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1]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三种资源,即物质资源、能
源和由信息产生的知识。在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中,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信
息、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信息被认为是具有全面性、持久性且起支撑和转
换作用的力量。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的核心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信息技
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等不断发展以及各个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也
达到新的高度,其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主要
标志。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网络的信息传输量正以年均300%的速度
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也正进行着跨越式的发展。据中国互联
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网民只有1000万人左右,而到
2012年,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互联网正以空前
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入人类社会,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所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
社会,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网
络正引导着人们在各个领域掀起新的革命。
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
这个连接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全新媒介,以一种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逐渐融
入我们的政治生活之中,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社会平面化的官民关系。它已成为社
会公众进行信息传递、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一个主要渠道,成为社
会各阶层揭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政治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政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
以“人—机”信息互动为交流半径、以个性化的选择偏好为基础、以“价值—行为
世界”为构建方式、以“价值—行为取向”为引导方式,它使政治具有了开放性、
国际性,使政治的影响力超越现实政治调控的手段和边界。网络是彻底开放的电
子舆论空间,任何人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修改,就可以在网络上制
作、阅读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为个性化选择偏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性,并为这种可能性建构了“虚拟世界”,民众则借助论坛、网络新闻群、博客、
邮件、动漫、个人或群体的聊天、电子公告栏甚至是建立个人网站等形式,表达
利益需求。互联网的平等、互动、隐蔽、虚拟等特点获得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
持,他们在互联网上以各种网络技术为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需求,促进了网络
政治的兴起。
1.1.2 网络社会的形成
美国的迈克尔•海姆在枟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枠一书
中,就计算机虚拟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他指出,“网络
空间暗示着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表示一种再现的或人工的世界,一个由我
们的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2]。“信息社会
是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社会特征的手段,以信
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人类教育、生活和工
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型社会形态。”[3]有关网络社会的研究,典型
的代表是美国的曼纽尔•卡斯特,他的枟网络社会的崛起枠一书,从全球的视角,
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他认为“网络
在信息时代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它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
化逻辑的扩展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4]。
“所谓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而是基于因特网的社会。借助于因特
网的网络空间而建立的网络社会,是不受某一集中权力机构管制的条条框框束缚
即可运行的社会。”[5]
网络社会的形成促成了网络政治的发展。当代的信息革命涉及通信生态学的
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那些已适应了过时的通信方式的组织和机构乃至整个社会   
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个革命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增加,而且所有种类的
信息都变得更为廉价,其结构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非线性,其分布与过去任
何时代相比都更为对称。网络空间是编织虚拟现实的巨大电子网,作为一般的媒
体,网络空间要求人们的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趋于信息化和网络化。
与此同时,网络使得人类的“公共领域”从古希腊的广场政治衍生至网络聊天室,
从一个物质世界步入纯粹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衍生态状的“公共领域”空间
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变革,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方式发生了量扩与质提的
变化,人类的政治生活也通过数字化方式延展出新的特质。网络社会的形成,促
使公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参与政治。
1.1.3网络政治的实践
政治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的延伸,是公
民或公民团体借助网络这一技术工具,参与到现实的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公民
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实践中看,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主
要有以下几种:浏览网络新闻并发表评论;参与网络社区中的政治性论坛;使用
网络组织政治活动;利用网络从事危及政府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网络政治参与的
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有网民个体、网络共同体和国家;其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手段发生了变化,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和途
径,该方式更为直接和简捷,更容易为处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所接受;其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扩大化,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决策和
意见表达,对社会生活中细微的突出性事件也会进行关注,网络政治参与比传统
的政治参与范畴广;其四,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合法化,主要是指运用网络技术手
段从事诈骗、暴力、恐怖等活动,已经危及国家政权的稳定性,超出了法律和制
度允许的范围,其性质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属于网络政治参
与的变异。
由于网络技术在传递信息、增加互动等方面的独特性,许多政府和政党看到
了互联网为政府管理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的新机遇、新动力、新平台和新空间,
因而争先恐后地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和政党政治的各个方面,促进自身信
息化,实现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同步。在当代,“信息正在成为实力”“谁能领
导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谁就能在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领导
地位”[6]。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纷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优势,努
力在信息时代占领组织动员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促进公众的政治参与并加强与
公众之间的政治沟通,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在信息化社会中的能力。
1.2 网络空间的政治效应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正逐步深入,而网络社会的形成标志着技术的自身革
命,它突破了技术原有的工具化性质和本身的存在领域,不仅全面渗透到现实社
会,而且构建了自身的社会形态。在这种背景下,技术依赖网络社会产生了独特
的政治效应,使之对政治内涵及整个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1.2.1 网络空间的虚拟政治形式
“‘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7]就政治现象而言,权
力的争取、获得与行使,体现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政治实体的政治活动,也就是
说,权力与政治共同体构成了现实政治的形式与内容。网络空间不仅和权力紧密
相关,产生了虚拟的权力现象,同时也产生了从事政治活动的虚拟的政治共同
体,二者共同构成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政治形式。
1.虚拟的政治共同体
在网络社会里,由于虚拟群体、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经济的出现,就会出现
因目标分歧而导致的群体之间的分化、组合,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关注的
社会问题、共同的利益需求及表达,人们之间也可以形成某种“集团”甚至“组织”,
但在形态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原来现实世界的群体组织形式相比,网络上的组织
可以说是“虚拟共同体”。网络共同体组织起来更方便,范围几乎不受限制,人的交
往空间扩展到全世界,并且有着与真实生活中的社区几乎一模一样的复杂结构。如
果这种共同体有着鲜明的权力组织结构及内在秩序,并且目的和作用直接指向共同
体的利益与权力核心,则就是虚拟的政治共同体。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政治共同体包
括三个内容:虚拟政治个体构成了虚拟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虚拟社区是虚拟政治共
同体的一般内容;虚拟国家和政府则是虚拟政治共同体的最高表现形态。虚拟政治
个体、虚拟社区以及虚拟政府与国家是网络政治现象的基础和各种政治价值表达的
重要载体,其本身的存在也是网络政治效应的一种形式。
2.虚拟的权力
网络政治现象的实质关系到了“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8],这涉
及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权力现象如何产生、如何分配、导致何种的权力变化。虚拟
权力的出现给政治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改变了权力分配。
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权力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权力的知识化。知识权
力是一种非强制的“软权力”,它依靠引导、吸引和劝服而不是武力的强制来改变
人们的行为和意志。因为在网络世界中,强制力已经没有具体的支撑,权力关系
也只是虚拟的关系存在,这不仅改变了权力的形式,也改变了权力的运用方式。
第二,权力的扁平化。在网络社会里,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需求与个性的多元
化,因此组织结构就向扁平化发展,以适应虚拟个体之间平等交流。在这种权力
结构里,相关组织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三,权力的分散化。在网络社
会中,并没有确定的权力核心,虚拟政治共同体松散的结构,使得权力分散到个
体的领域之内,每一个虚拟的个体都可以成为权力的中心。
1.2.2 网络空间的政治价值
一种新的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人类社会的价值观
念,并借助于技术的支撑,以促进相应价值的充分表达。网络技术的出现及推
广,同样也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背景。网络社会离不开虚拟空间的价值体
系,特别是虚拟政治现象承载着独特的政治价值,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政治观念,
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开放的权力空间。网络社会是个开放的空间,基于开放
空间的虚拟权力体现了无中心化和分散化的开放特质,开放的权力空间和政治空
间构成了网络政治的首要价值。第二,自由平等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是现代社
会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而网络社会分权和赋权的技术背景体现了这一价值诉
求,而且借助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增大了自由平等实现的可能性。第三,个人
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融合。网络空间里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在扩大个人的活动领域
的同时,形成了个人领域汇集的公共舆论空间,任何个人领域的问题都有可能成
为虚拟空间的公共话语,任何公共问题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空间的私人话语,个人
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交融打破了现实中个人与公共领域相互独立的局面,使个人直
接影响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可能,这也体现出了网络空间独特的政治价值。
1.2.3 网络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领土上排除任何外国权力,享有充分的立法权、
司法权和行政权,在国际交往领域不受任何外国权力支配的权力。国家主权的范
围一般包括国土及其资源。在网络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概念已经悄悄发生了变
化。“信息主权”成为国家主权概念中的主要内容,从而扩大了国家主权的外延。
它不仅囊括了原来意义上的陆地、海洋和领空,而且还扩展到了肉眼看不见的网
络信息领域。如何维护本国的信息主权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新问题。
2.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主体地位的影响
国家自产生以来就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对外行使主权的职能,在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单个国家在协调一体化的经济活动,包括贸易问题、劳工
福利标准、消费者权
展开
目录
第1章 网络时代的政治1
1.1 网络政治的兴起1
1.2 网络空间的政治效应4
1.3 网络政治的主要功能6
1.4 国外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及启示9
第2章 网络时代的党建14
2.1 网络党建的功能14
2.2 互联网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17
2.3 互联网给党的建设提出的挑战25
2.4 网络时代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对策33
第3章 网络时代的腐败治理45
3.1 转型时期的公权腐败45
3.2 公权腐败的传统治理59
3.3 基于互联网络的腐败治理结构69
3.4 公权腐败网络治理机制探索83
第4章 网络突发事件的蔓延与预控103
4.1 网络突发事件蔓延的特性、原因与路径104
4.2 网络突发事件蔓延的发生机理123
4.3 网络突发事件蔓延的干预148
4.4 网络突发事件公共治理的对策15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