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文献梳理与评价
一、文献梳理
21世纪之前,国内学术界围绕“应急管理”的讨论不多,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2003年之后,相关研究文献激增,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者大量加入,推动该领域的讨论不断向纵深发展。这里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就是2003年影响全国的“非典型肺炎”(SARS)事件。这场公共卫生危机暴露出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引发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的强烈关注,成为推动传统防灾减灾体制向应急管理体制转变的直接动力。随后数年中,“2008年南方冰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玉树地震”、“2011年甬温高铁事故”等突发事件接连发生,不仅考验着国家应急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问题探讨和学术研究逐步走向深化。理论与实践须臾不可分离。对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社会背景、突发事件情景和一线的应急管理工作之中。由于这种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因此必然涉及工程技术、气象、环境工程、医学卫生、经济、法律、公共管理等多门学科,成为“边缘性学科”和“交叉学科”。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维度和框架。
(一)管理体系与体制的维度
维护城市公共安全需要一个完整、成熟的系统和体系。目前国内学术界和政界谈论较多的就是“应急管理体系”。即以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应急管理体系开始构建,并已基本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法制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由于通常将“一案三制”视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框架,因此,现有的大量研究文献主要以“一案三制”为基本架构进行分析和论述。
应急预案是应急行动的指南和纲要。制定与完善总体和专项预案,有利于建立分工明确、指挥协调的应急行动框架,以及规定科学施救与成功处置的流程、方式和方法。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应急指挥机构、社会动员体系、领导责任制度、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等组成部分。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是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后有效运转的机理性制度。其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