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150904
  • 作      者:
    曾天山著
  • 出 版 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曾天山,博士,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等职。2000年晋升研究员。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满意度测评”“教育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指标”“教育公平整体推进设计方案”等重要决策研究工作。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教育科研影响力研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等项目研究。著作《教材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透视》《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中国教育改革新进展》《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新进展》。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多次被《薪华文摘》、人大复印书报资料教育学、《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获得第三、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战略学科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受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社会科学研究日趋活跃,蓬勃发展,其壮大为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功利化、市场化的影响下,由于危机意识缺乏、质量标准不明和奖惩不力等重要原因,导致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低质高产现象,为世人所诟病,使其难负车之两轮、鸟之双羽之重任。
  建立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衡量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根本依据。多年来,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在理论上非常重视,但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主要是标准不完善、评价不到位、管理不得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往往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行动。而制定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是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基于标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提高已成为普遍共识。为此,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国家通用标准,把研究资源、研究精力和科研管理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和评价依据,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是学科内容少,学科体系多。在教育部确定的学科分类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凡此种种,都有相应的学科。一些社科研究者热衷于创立新学科,“跑马圈地”,结果学科体系越来越齐全,但学科内容贫乏浅显,鲜有成熟的理论。
  三是学术流派少,学术门派多。学派是因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方法和结论不同,依据不同观点而形成的学术共同体。《辞海》中“学派”词条解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是指传统的“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可以形成“师承性学派”,而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或日“地域性学派”(包括院校性学派),例如近代后西方经济学界相继涌现的芝加哥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瑞典学派、剑桥学派、洛桑学派;或日“问题性学派”,例如重农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等。很多学者都希望能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每个学派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影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没有学说的门派只能是帮派,学派没有形成,学术帮派却四处林立,以人划圈,以圈划人。学术帮派林立的局面大大影响了学术界的创造性成绩,使人们没法安心做有深度的学问,而不得不去加入某个帮派,或想方设法逃避帮派的压制。
  (四)应对社会问题能力薄弱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绿。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在社会变迁和转型时期的国计民生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时代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需要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结合实际生活,定性研究结合定量研究,才能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现实中,我国社会科学与社会自身之间的关系非常尴尬:一方面,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导致科研工作者的“问题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公众长期缺乏评价社会科学成果的参与意识和科学素养,社会与企业对优秀科研成果的社会吸纳力不足,实际工作者喜欢凭经验办事,不重视理论学习,轻视科学理论的作用,影响了决策的科学化和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导致社会生活中“白研究”与“瞎指挥”同时存在,陷入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的恶性循环。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理论普遍脱离实际。表现为研究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贴近社会生活,不研究现实问题,不直面社会矛盾,多从个人兴趣出发,着眼本学科小圈子,所做的科研项目和生产的研究成果理论脱离实际,满足于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与内部获奖,喜欢自说自话,“长、空、假”积弊,“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只关心自己的评职晋级。这种脱离社会现实闭门造车,玩弄文字和搬运工式的研究无疑是低效益的,所产生的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所进行的一些应用性研究如盲人摸象,没有价值导向和目标方向,从经验实用出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是应景对付,其成果如过眼云烟、明日黄花。理论脱离实际所形成的学风影响社会风气,甚至可能“清谈误国”“文风败国”。研究者“腹中无物、心中无人、手中无法”,使得研究没有针对性,自然就没有实效性;没有实效性,研究成果言之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情,“讲政策讲不过领导,讲实际讲不过群众,讲学术讲不过外国,讲改革讲不过外行”,自然就难以发挥效用,降低了社会科学研究解释社会现象和影响社会生活的能力,使社会管理水平长期落后。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问题提出
一、社会科学研究增长的极限
(一)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三)理论创新不足
(四)应对社会问题能力薄弱
(五)国际竞争力低下
二、社会科学研究低质高产缘于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体系
(一)数量导向
(二)粗放式管理
(三)单一化评价
(四)奖惩不力
三、亟待健全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体系
(一)完善质量标准
(二)基于标准提高质量

第二章 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创新
(二)指标体系
(三)试点试验
二、核心概念
(一)社会科学
(二)质量标准
(三)质量评价体系
三、研究内容
(一)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观
(二)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
(三)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内容
(四)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
(五)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
(六)社会科学质量评价机制
(七)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
四、研究假设
(一)制定质量标准对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分类多元评价可成为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可行性措施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二)文献分析
(三)案例研究
(四)比较研究
(五)行动研究

第三章 提升质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主题
一、提升质量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提升质量是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
(二)提升质量对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社会问题意义重大
二、提升质量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社会科学诞生于回应复杂社会问题的时代需要
(二)以质取胜是世界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提升质量是我国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二)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亟待突破质量瓶颈
……
第四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关键领域
第五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主体
第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技术
第八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机制
第九章 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发展阶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