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l'Europe au miroir de la Chin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5274
  • 作      者:
    (法)劳伦斯·罗兰-伯格(Laurence Roulleau-Berger)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劳伦斯·罗兰-伯格,里昂大学博士,社会学教授,执教于里昂大学和普罗旺斯大学。她曾于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4年在洛桑大学,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1年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她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城市中的隔离和中层空间,劳动与雇佣,以及欧洲和中国的移民与多元化经济。她也致力于社会学的非西方化。其文章散见于多部著作,她还是一系列丛书的主编或合作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何打破欧洲社会和亚洲社会之间、建基于科学殖民主义之上的等级制度?在思考不同知识领域的多元化之余,欧洲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学之间的连续性传统必须被纳入考虑范畴:因为只有这样,社会科学领域内才能出现超越国家边界的知识,而不受制于狭隘的东方主义。科学殖民主义的影子贯穿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东方主义持续影响并校正科学知识的前进方向。在东西方语境下,支配与等级制度的概念被建构出来,并且造成了对整体性知识的忽视。然而,最急迫的任务在于,尽快找到藏身于世界不同地方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连接与分裂的准确分界,并为其在地方层面和全球层面均创设出一个超越国家的中介空间。
  在《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中,作者力求通过对以下几个话题的分析,探讨中法社会学领域的联系与断裂:雇佣与劳动,社会前沿与城市隔离,现代性与主观体验,国家、社会冲突与集体行动,不平等与个人经历,以及国家内部流动和国际移民。
展开
精彩书摘
  随着主体的回归,再加上互动理论和20世纪90年代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法国学界发展起了一批以主体性为中心的个体社会学研究。继图海纳之后,维沃尔卡(Wieviorka,2007,2008)再次以审慎严谨的态度提出主体的建构问题,他认为“不论是制度、君主、上帝还是某群体及其内部规章,主体均不受其逻辑约束,或者说主体从来都与这些逻辑相抗争”。
  不过要研究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就必须更换理论框架,因为虽说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包含有现代化和发展的要素,但其意义又不局限于此。孙立平对社会转型的定义是:以过去和今天的中华文明为背景,“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方式,个体在此框架内制定策略,指导其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实践活动”。更确切地说,社会转型与另两种转变不可分割: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最后,孙立平指出,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必须将转型与工业化和全球化相联系。根据他创立的社会转型理论,社会转型是“共产主义文明事实”——文明在此意指价值系统和社会生活运作模式——而且是中国特有的共产主义文明事实,主体在其中并未作为主体得以建构。
  中欧学者都同意“多元现代性”这种说法。虽然欧洲和中国社会各自的现代性相去甚远,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它们都已身陷全球风险社会之中。令中欧学者都兴趣浓厚的贝克(Beck,1999)就曾经提出过“全球风险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充满威胁的未来左右着我们的日常行动,面对不确定性人们不知如何应对,风险则程度不一地遍布地方和全球,一个混合个体由此诞生,他不再能感受到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贝克认为,欧洲已经进入第二种现代性,其特征是同时面临多个棘手的挑战:个体化、高失业率、全球生态与金融危机,同时这第二种现代性又必须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现代性相联系才能被全面认识。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不管是地方还是世界范围,人们的经历之所以出现多样化,其原因是与世界的、个体的以及道德层面的新风险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尽管如此,吸引中国社会学家的现代性还是有别于前两种。
  二自主性与自我的考验
  在欧洲社会学里,自主既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又是一种具有强约束力的规范,个体在这个约束面前并不平等。20多年来,法国社会学逐渐走向主体主义(Ehrenberg,2010),这说明欧洲看待自己的眼光是极为社会中心的,这一点在“自我图腾”现象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主体性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地位诚然随范式而变化,但这个概念还是吸引了一些研究者。他们潜心研究个体化过程,或更确切地说研究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自我的影响。
  欧洲(法国)社会学舞台上,不管个体表现出来的是不确定(Ehrenberg,1995)、有反思能力,还是完全自主,他都正处于社会学思辨的风口浪尖。这个现象证明个体化过程正在逐步强化。这个过程是一种文明过程(Elias,1991),其特征并非“人们封闭于私人空间”这种普遍现象,而是“自主性逐渐成为主流准则”。在拉伊尔(Lahire,1998)看来,每个个体都具有多面性,会在不同的语境下得到表达。而高夫曼(Kaufmann,2001,2004)则认为,知果说过去承载个体的是社会结构,如果说反思水平在过去与社会结构相符,那么今天无论借助反思、内化图示,还是社会角色,都无法为个人勾勒出其个体边界。
  ……
展开
目录
引言 社会学:走出西方

第一章 社会学:跨越国界
一 中国和欧洲社会学的发展和现状
二 中国社会学:从后殖民到学科重建
三 地方理性主义和田野科学
四 知识的生产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就业与劳动
一 转型与经济制度
二 危机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三 经济变革与弹性工作
四 统治与在劳动力市场上失去资格
五 面对“风险社会”的年轻人
六 强连带、弱连带与就业
七 工作观与代际因素
八 经济社会学新问题

第三章 社会边界与城市隔离
一 新的社会边界与城市隔离
二 中国和欧洲的“城中村”
三 城市中的污名化和“冷暴力”
四 城市与城市空隙带

第四章 现代性、主体和对他人的关爱
一 现代性与主体
二 自主性与自我的考验
三 社会不公与为承认而战
四 道德经济与对他人的关爱

第五章 国家、社会冲突与集体行动
一 国家与公民
二 中国:诉苦与社会运动
三 法国:民主与暴力

第六章 不公与个人经历
一 社会分层与阶层新边界
二 流动和个人经历
三 统治与权力

第七章 国际人口流动和内部人口流动
一 流动政策和权力机器
二 流动和歧视
三 族群经济据点和家政工作
四 人口流动和多中心经济
五 流动历程和社会分层
结语 后殖民决裂与新的认知视野
参考文献
鸣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