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学人文存(郝苏民卷)》:
民间诗学的汇通——蒙古民间谚语:阿尔泰语系语言格律的投影
现代学人在讲到汉族谚语艺术特色的时候,乐道“精美的话言艺术”、“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声音回环和谐的音乐美”等等,实际上都已涉及了有关诗学的某些特征。“哲理小诗”、“科学小诗”之类称谓的出现,而非“哲学语录”、“科学箴言”的命名,似乎正反映出汉族谚语是其整个民间口承语言民俗中属于韵文范围,是一种“口头传统”,也是广义的民间诗歌之内的这一事实。
蒙古民间谚语在这方面的情形是怎样呢?
“蒙古民谚是蒙古文学中最短小的一种韵文形式。蒙古民谚有谚语和谣谚之分……谣谚是谚语组成的歌谣,有些谣谚还伴随着曲调在马背上流传。”
“这种能唱的谣谚,也叫谚歌,属于民歌的一种形式。”①
赵永铣、梁一孺在《略论蒙古民歌》中,将蒙古民歌按内容分为八类。其最后一类便名之为“谚语、格言歌”。文中说:“民歌式的谚语格言和汉族将农谚编成农歌来唱一样,是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生动体现。”
从国外学者研究蒙古诗歌、蒙古语言的专论中,我们也常常见到他们以蒙古谚语作为音节、重音、节奏和对仗等方面的解析材料。
据此我们可以综合为这样一个概念:蒙古谚语是属于“韵文”类的民间作品,它与蒙古歌谣(诗歌)在某些方面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蒙古族的民间谚语在语言艺术结构等方面,与蒙古诗歌的某些传统特点,即与它诗学体系的某些渊源有着密切关系。
事实上,在蒙古民间文学的论述中,习惯上也常常把其中的民歌、祝词、赞词、好来宝、史诗、谜语以及谚语归于总体上的韵文类体裁之内。所谓“谚语的音乐性”不外乎指其节奏和韵律的结构特色。谚语在艺术上的这种实况,也是世界各民族谚语的共同之处,这当然是由其口耳相传、便于记忆、以发挥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而决定的。
钟敬文先生在《注意民间诗歌格律的探索》一文中,有段见解透辟的论述:
……他们(指我国各少数民族——引者)都拥有一定数量的
口头韵文作品(短歌、长篇叙事诗等)。在这种民族的艺术宝库
中,大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诗学,即关于诗节、诗行、音节、押韵等
一定形式,这种诗学是跟他们的整个诗歌艺术密切不可分离的。
钟先生又说:“我希望这种注意探索民间诗学的风气,迅速扩展起来。它不但将使我们在某一特定民族的民间诗歌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也将使我们综合的民间诗艺科学的建立,有着可靠的基础和光辉前程。”
笔者认为,钟先生的见解在当前兄弟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的确发挥着推动的作用。如果说,植根于不同土壤之上、各具异香又同属一科的蒙、汉两族的民间谚语——这一人民智慧之花,都系韵文体裁,其产生确又源远流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