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2014年第1辑(总第3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2028
  • 作      者:
    汪晖,王中忱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晖,1959年生,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扬州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汪晖自选集》(1998)、《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5)、《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2011)、《声之善恶》(2012)等。2013年获该年度“卢卡?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展开
内容介绍
  《区域(2014年第1辑,总第3辑)》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人文研究丛书,其宗旨是立足人文学科的具体问题,在跨学科和跨文化视野中探讨中国人文学科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力图在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术范式。本辑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与历史叙述、全球史及其视野中的中国问题、东亚区域问题、日本学人的中国观及亚洲观等论题的论文。
展开
精彩书摘
  《区域(2014年第1辑,总第3辑)》:
  其三,国防的要求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政治底线,即不允许美军威胁中国,不允许朝鲜被击溃,从而中朝军队不能从“三八线”退却。1952年10月,在谈判进程中,美军宣布休会,六天后发起了上甘岭战役。这场攻防战对双方而言都是政治性的:新任美军总司令克拉克要为美国民主党助选,而中国军队的阵地战是以不能从“三八线”退却这一政治原则为底线的。由于在境外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形态不得不是依托祖国后方、以运动进攻与运动防御为中心的战争。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并尽力得到朝鲜民众的支持,偶尔也采用骚扰和游击战术,但战争的基本形式是运动战加阵地战。
  即便存在上述差别,抗美援朝战争仍然继承了人民战争的若干特点。
  首先,尽管战争在境外展开,但它是以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全国性动员为前提的。在20世纪的中国,只有两次全国人民总动员的战争,第一次是抗日战争,即在国民党主导正面战场和政治框架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以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契机,促成了全面的抗战动员。第二次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经过漫长的革命与战争,中国实现了除台湾地区外的全国性统一,从而为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经济动员、文化动员和军事动员奠定了前提。从1950年到1953年前后,毛泽东的顾虑和最后的决心,都与这场战争能否得到全中国人民的支持有关。
  其次,在境外战争的条件下,军队与人民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很难重现人民战争中的那种军队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关系,但志愿军入朝后试图在跨国条件下重建这一关系。1950年10月8日,在由毛泽东签署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中特别提及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①。这一命令一方面显示出中共对于境外作战的特殊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表明志愿军将在境外环境中灵活运用中国革命中的人民战争的经验。
  最后,抗美援朝的国内前提是新中国成立,而它的国际前提则是一个以人民民主国家为主体的东方体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团结。战争不再是过去的人民战争,而是人民战争传统在跨国战争条件下的一个延伸,其中同样包含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等要素,但由于基本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含义也势必发生变化。在战争条件下,全世界人民民主国家(包括苏联)和在亚非拉地区出现的民族解放运动,共同构成了国际的统一战线。如果考虑入朝参战对东方、对世界的意义,这场战争的深刻的政治性恰恰体现在它与新的世界格局下的革命延续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发生在两个阵营的对峙条件下,从而战争的政治性超越了一般所谓国家间战争的意义。如果不能解释抗美援朝战争的这一政治含义,而仅仅将战争解释为民族战争或国家战争,历史解释就不是透彻的。因此,抗美援朝战争具有双重的性质,既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又是一场抗击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战争。就武装斗争、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人民战争的逻辑在国际领域的拓展而言,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中国革命战争的延续。
  境外战争的核心问题是战争的性质,即是基于国际主义原则的援助战争,还是基于单纯国家利益的民族战争。那种全盘的、不加区分地否定民族战争的论调无法确定民族战争的政治内涵:就民族主义而言,存在着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的区分,存在着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区分,存在着旧世界的民族主义与新中国及其他民族的反帝反殖民主义的区分。就中国而言,抗美援朝战争与抗美援越战争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战争,从而具有国际主义的特点,而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却不具备这样的政治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自卫反击战”不在中国的“短20世纪”内部,毋宁说它是这个革命世纪落幕时的战争。
  ……
展开
目录
专题:抗美援朝战争与历史叙述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汪晖】
非战非和:核阴影下的朝鲜停战【〔美〕布鲁斯·柯明思 著桂涛 译】
冷战与战后东亚国际秩序:影响及后果【牛军】

全球史:理论与视野
全球史中的启蒙:一种历史学的批评【〔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 著熊鹰 译】
重审“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历史的纠结【〔美〕瑞贝卡·卡尔 著齐晓红 译】
接触和比照:“西藏问题”的国际背景【沈卫荣】
伊斯兰律法语境下的瓦哈比主义——“反恐战争”与当代伊斯兰教法的失衡【殷之光】

亚洲与中国:政治、知识与想象
何谓东亚的“共同性”——现代日本的“民主”和“主权”【〔日〕小森阳一 著任勇胜周颖 译】
一个错觉的未来——《意识形态的幽灵》简体版序【于治中】
章太炎“自主”的联亚思想——与日本早期左翼运动及亚洲主义、日英同盟、印度独立运动的关联【林少阳】
根据地哲学与历史结构意识——竹内好的毛泽东论【孙歌】
橘朴与战前日本对中国及东洋的知识建构【赵京华】
东亚尚未结束的战争——堀田善卫之中国观【〔日〕竹内荣美子 著曾嵘 译】
经验与希望——通过作家林京子的半生看到的核与亚洲【〔日〕岛村辉 著周颖 译】
开掘友好之源泉——辻井乔的作为【〔日〕成田龙一 著刘凯 译】
由冲绳展开的东亚像——从崎山多美的文学说起【〔日〕渡边英理 著朱奇莹 译】
当遭遇全球化唤醒的“僵尸”时——以越南战争、日韩邦交正常化及汉字文化圈的交错为线索【〔日〕高荣兰 著周翔 译】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